上海车展这茬儿,颇有嚼头。明面上,那些个新车,花里胡哨,黑科技怼满,赛博朋克得仿佛穿越到下个世纪。可背地里,老牌车企们的日子,听着总有点“压力山大”。转型嘛,哪是那么好啃的骨头?就像戒糖,嘴上喊着要维密,真让你跟奶茶冰淇淋拜拜,那酸爽,谁断谁知道。
上汽这回在魔都车展,排场摆得挺足,又是“懂车更懂你”,又是六大金刚十个门派,几百号新车集体亮相。就差没在脑门上刻字:爷还没凉,还要带你们飞!
可话又说回来,车企换赛道,真是“贴个膜”那么简单?电气化、智能化、网联化,这些词儿听着就烧CPU,烧的更是银行卡的余额。
咂摸咂摸上汽这波操作,我觉得得掰开了揉碎了,从三个维度盘一盘。
先聊聊荣威。这牌子,以前总给人一种“薛定谔的猫”的感觉,定位飘忽,人设不明。这回算是想开了,喊出“in China for China”,死磕中国家庭,主打一个“倍儿有面儿,贼划算,巨靠谱”。听着是接地气了,就是要混熟脸。请来约瑟夫・卡班操刀“明珠”概念车,也算下了猛药,想拿捏住国人的审美G点。但能不能真正俘获芳心,还得看真家伙硬不硬。毕竟,现在大家的口味刁得很,光靠概念和情怀,怕是留不住人。
再说说MG。这小子,现在在海外混得风生水起,尤其是在那些新兴国家。说实话,当年上汽抄底MG,简直是走了狗屎运。MG能支棱起来,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它的全球化打法和本土化吆喝。你看,到了腐国就喊“Get More”,去了暹罗就嚎“Passion Drives”,混在中东就嚷“Beyond Expectation”,简直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哦不,是量体裁衣!但是,这种“全球+本土”的组合拳,耍起来可不容易,得对每个市场的脾性摸得门儿清,稍有不慎,就得翻车。
还有智己。这个走高端范儿的牌子,是上汽想往上捅破天花板的试水。在高端电动汽车这个角斗场,卷得那是天昏地暗。智己想靠技术革新杀出一条血路,比如智能驾驶,底盘调校啥的。听着是挺唬人的,但这些玩意儿,别人家也在鼓捣,而且有些还先下手为强。智己能不能玩出花儿来,让金主爸爸们觉得这钱花得值,我觉得还得走着瞧。毕竟,玩高端,可不是靠几个黑科技就能搞定的,牌面、服务、逼格,一样都不能少。
还有个SAIC尚界,上汽和华为搅和在一起的“新物种”。华为下场造车,那是自带流量。
单从上汽集团来看,2001年才第一次把自己的车卖到国外。就这一个时间节点,就能感受到中国汽车工业崛起的速度有多惊人。
当我们一门心思觉得这是政策给力,市场红火的时候,是不是忘了那些埋头苦干的中国工程师?
和大家想象的不一样,中国车企出海,不只是卖车,更重要的是在当地扎根,建立一套完整的生态系统。
上汽的海外征程,也分了三个阶段。从最初的卖车,到后来的本地化生产,再到现在的“Glocal战略”,每一步都走得战战兢兢。这种战略升级,意味着上汽要从“卖货”到“卖标准”,从“做大”到“做强”。这可不是换个slogan那么简单,而是要真正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但是,全球化也不是一路高歌猛进的。每个地方的规矩、文化、消费习惯都不一样,上汽想玩转本土化,还得下点真功夫。
总而言之,这次上海车展,上汽秀了一把肌肉,既有老牌焕新,也有高端试水,还有全球战略升级。这些操作,能不能让上汽在接下来的牌局里赢到最后,我觉得还得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但有一件事是板上钉钉的,那就是中国车企正在迎来一个“平权时代”。以前,合资品牌就是鄙视链顶端,掌握着技术和品牌的光环。现在,中国品牌正在迎头赶上,用自己的技术和产品,挑战他们的权威。
上汽掌门人王晓秋说了,要“平权驱动进阶”,让老百姓都能享受到科技的福利。我觉得这话没毛病。汽车,说到底还是要为人服务。只有真正了解消费者的心,才能赢得市场。
上汽能不能抓住这波机会,实现从“规模领先”到“全面领航”的华丽转身,咱们搬个小板凳,嗑着瓜子慢慢看。但无论结果如何,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已经是无法撼动的事实。而这背后,是中国经济的腾飞,是中国科技的突飞猛进,是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执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