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还没亮,碎石路上飘着一层薄雾。“绝版车”停在已经关掉的4S店前,保安亭里没人,玻璃上贴着一张:“设备停用,暂停服务。售后请联系……”后面电话号码少了几位。门口的大爷看着来来往往的车主,手里攥着钥匙,脸上的表情比这层雾还要迷茫。他的车熄火了,再也开不起来,保险也拒保,只能在前台等奇迹。但其实这里连“奇迹”都清仓了。
如果你是新能源车主,遇到车企“人间蒸发”,车坏了没人修、零件配不到、保险公司优雅地把你推开……你会怎么做?继续期待新的售后方案,还是默默吞下“买了个孤儿”的苦果?这个画面里,谁才是最无力的角色?
其实,看车主苦苦追着售后,像追着一场已经结束的演唱会,多少让人心生荒诞。如果说十年前买车,唯一担心的是油价,那么现在买新能源车,有点像投身一场“技术托底”的赌博——赌对了技术能迭代、赌企业活得够久;赌废了,就只能做“绝版收藏家”,或者成为保险公司的新段子主角。
讲道理,今天的车市卖疯了。上半年,新能源车693.7万台,四成多的新车市场,奔着“中国制造”荣耀去了。但这场繁荣也像是蹦极的绳子——一端是高速增长与政策红利,另一端却是“退场风险”和烂尾售后。这种坐标变动,有点像法医剖尸时,发现病因和表面症状根本不共存。表面发光,深处腐烂。
我们得回头看行业的逻辑。十几年前,汽车销售管理办法还管得紧,门槛像长城一样高。早年间车企背后是地方政府托底,合同都写着“如遇破产,政府帮你担责”,有种国企的幸福感。售后问题那会儿根本浮不上水面——企业不倒闭,车主不孤岛。
但随着门槛放开,新势力造车遍地开花。准入门槛低,独资建厂像是摆地摊;政策鼓励外资进军,谁有个电池和APP都能喊“我要造车”。结果一堆品牌鱼贯而入,但缺乏大集团和地方政府的资金托底。这就像是夜市上卖炸鸡的小摊,你吃到了也许是黑暗料理,一旦老板跑路,油锅和售后一起下线。
产能过剩,也成了新能源行业的慢性病。价格战打到血都快不够流,卖不过就关门,小品牌死伤无数,留下车主望着曾经的“科技新贵”,如今成了孤品。“绝版车主”,头衔听着像艺术家,其实是保险公司不敢碰的“灾民”。
技术问题更是重灾区。以前开燃油车,桑塔纳、捷达,老一辈司机修车跟换个灯泡似的——第三方、路边摊都能修,配件随便买。新能源车呢?零部件专属,各家技术壁垒,连电池插头都能不同。你要配个原装零件?对不起,只有原厂有;原厂倒闭了?那你就像在荒漠里找水,除非信仰拯救你。这些技术“闭门造车”,一旦厂子没了,连软件服务和后台都跟着断网。你以为买了个智能车,结果落地成了“电子垃圾”。
保险公司也算精明:新能源“孤儿车”出了问题,配件买不到,维修费用成谜,风险全靠猜。保险公司怎么会承保?保费飙升还找不到零件,直接拒保。车主连路上安全底裤都没了,成了“裸奔跑者”。于是售后困局形成:车企不管,保险不赔,第三方不想碰,剩下就是车主和他的孤独“车位”。
说到法律和破产清偿,更有点“现实魔幻主义”。企业倒闭,法律优先考虑供应商、员工、企业生存。消费者定金和售后权利,排队靠后。逻辑其实很冷酷——不优先个人,因为影响面太小。你买了一辆车,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享受高科技,但也得扛着风险“做实验”。这时候,“市场选择”成了你个人的“风险体检单”。
很多人抱怨政策不够人性,政府不托底。但说实话,新能源从“政策托底”到“风险自担”,是产业成熟的必经阶段。这就像小孩儿长大了,总不能一直穿家长的“防摔裤”。市场转型,需要行业全部的“健康阵痛”。
那现在情况有多绝?其实行业正在变暖,虽然带点讽刺。小企业成批倒闭,剩下的都是抗风险能力强的巨头。比如华为、小米这种“带集团光环”的品牌,一旦主业出问题,手机、系统还能“续命”。车主们的售后保障也更稳定——或者至少能有个保险客服能接电话。
整个新能源产业没崩,说到底是在高速发展和阵痛中“自我进化”。政府引导的大方向没错,政策也在努力补漏洞。未来五年,市场集中度会提升,消费者环境也确实有望改善。这是行业升级该承受的疼,和无数“第一批小白鼠”一起练就的。
冷静看下来,新能源“烂尾车”困扰百万车主的事,说是买车变成做实验,没夸张太多。这场售后困局里,技术、法律、保险、资本都在找自己的出口。车主只能等曙光,或者学会如何优雅地修一辆“没人修”的车。
最后,还是那个老问题:当消费者权益与行业升级发生冲突,谁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买单?我们乐观地看未来,但现实里,每一次产业转型,都有人埋单,有人试错。你愿意做勇敢的探路者,还是更稳健的跟跑者?行业能不能最终建立一个“不让车主孤岛”的体系?或者说——下次你走进4S店,敢不敢问一句:这车,能陪我到什么时候?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