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的朋友圈和汽车论坛里都在讨论一件事,那就是曾经被大家奉为“开不坏”神车的丰田,特别是卡罗拉,也遇上了大麻烦。
这个麻烦不是发动机,也不是变速箱,而是一个我们以前很少听说的零件,叫做“颗粒捕捉器”。
很多人可能一头雾水,这是个什么东西?
怎么就能让一向以省油耐用著称的丰田,也变得油耗飞涨、动力减弱,甚至让车主们堵在路上更堵在心里呢?
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把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好好聊清楚。
首先得说说,这个颗粒捕捉器到底是个啥。
简单理解,它就像是我们给汽车的排气管戴上了一个非常精密的“口罩”。
我们都知道,现在国家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被称为“史上最严”的国六B排放标准实施以后,对汽车尾气里的那些细小颗粒物控制得非常严格。
这些小颗粒,就是造成空气污染的元凶之一。
为了达标,汽车厂家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在排气系统的末端装上这么一个过滤器,把这些有害的颗粒物都拦截下来,不让它们排到空气里去。
从环保的角度看,这个初衷是绝对值得肯定的,毕竟谁都希望我们生活的城市空气能更清新一些。
理论上,这个“口罩”戴久了会脏,会堵住,所以工程师们给它设计了一套“自洁”功能。
当汽车在高速上长时间行驶,排气管的温度会升高到好几百摄氏度,这时候积攒下来的颗粒物就会被高温烧掉,这个“口罩”就又变得干净通畅了。
听起来是不是很完美?
可问题就出在,这套完美的理论,碰上了咱们国家复杂的实际路况,尤其是大城市里的交通状况。
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平时是怎么开车的。
绝大多数人,用车场景无非就是上下班通勤、接送孩子、买个菜。
这些路程通常不长,而且大部分时间都堵在路上,车速很慢,走走停停。
在这种低速、低转速的情况下,发动机的排气温度根本达不到那个能启动“自洁”功能的高温点。
这就好比你烧一壶水,总是在水快开的时候就把火关了,那这水就永远也烧不开。
颗粒捕捉器里的颗粒物,就这么一天天、一次次地堆积起来,没机会被清理掉,最后就像家里的下水道一样,彻底给堵死了。
一旦堵了,问题就接踵而至。
排气不顺畅,发动机就像一个喘不上气的人,动力自然就下来了。
很多车主反映,感觉车子变得很“肉”,深踩油门光听见发动机在吼,车速却提不起来,超个车都费劲。
更要命的是油耗,排气受阻,发动机需要更费力地工作,油耗也就跟着水涨船高。
根据车质网的数据,在短短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关于卡罗ลา颗粒捕捉器堵塞的投诉就高达三百多起。
有位车主的新车才开了1300公里,故障灯就亮了,百公里油耗从原来非常省的4升多,一下子暴涨到6升以上。
这对于冲着“省油”两个字去买丰田混动的车主来说,打击无疑是巨大的。
说到丰田的混动车型,比如卡罗拉双擎,这次可以说是受影响最严重的群体之一。
为什么呢?
因为混动车的设计理念就是在市区低速行驶时,尽量用电动机驱动,以达到极致省油的目的。
这本来是它最大的优点,但在这个问题上,却成了它最大的弱点。
低速用电,意味着汽油发动机长时间处于休息或者低负荷运转状态,排气温度比纯燃油车还要低。
这恰恰完美地避开了颗粒捕捉器需要高温自洁的所有条件,导致它比普通燃油车更容易堵塞。
一个为了省油的设计,最终却因为一个环保零件而导致油耗飙升,这形成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闭环。
当然,这个问题并非丰田独有,市面上很多为了应对国六B标准而加装了颗粒捕捉器的车型,都或多或少存在类似的困扰,大众探岳等车型也曾是投诉的重灾区。
这就引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面对严格的环保法规,车企们到底是怎么应对的?
实际上,他们有两条路可以走。
一条是投入巨大的研发成本,从根本上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技术,让燃油烧得更充分、更干净,从源头上就减少颗粒物的产生。
另一条路,就是走捷径,在现有的发动机技术上不做大改动,直接在排气管上加装一个颗粒捕捉器来应付标准。
很显然,大多数车企选择了后一种成本更低、见效更快的方式。
这种做法,被很多人批评为一种“技术上的懒政”。
它看似解决了排放达标的问题,但实际上是把使用中的麻烦、后续的维护成本,以及糟糕的驾驶体验,全都转嫁到了消费者的头上。
当车主的车堵了,去到4S店,得到的解决方案往往是建议使用更昂贵的98号汽油,或者价格不菲的专用低灰分机油。
如果堵塞严重,做一次疏通清洗,费用动辄就是两三千元。
这笔额外的开销,在购车时是没人会告诉你的。
更让消费者感到不满的是一些厂家的后续处理方式。
比如丰田在2024年推出的一个名为“用户满意度提升”的活动,听起来是为用户着想,实际上是通过软件升级,调高了故障灯报警的阈值。
通俗点说,就是以前堵塞程度达到80%就会亮灯报警,现在程序一刷,要堵到95%才报警。
这根本没有解决堵塞的问题,只是让问题更晚被发现而已,相当于把用户的眼睛给捂上了。
甚至有细心的车主发现,在新版的车辆说明书里,关于颗粒捕捉器堵塞的提示和说明都被悄悄删除了。
这种做法,很难不让人觉得厂家是在掩盖问题,缺乏解决问题的诚意。
这件事也折射出传统燃油车在一个大变革时代下的集体阵痛。
当中国的马路上,挂着绿色牌照的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渗透率已经超过了四成,我们看到的是国产品牌在电动化领域的飞速发展。
而像丰田这样的传统巨头,虽然在燃油车时代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和口碑,但在电动化转型上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至今未能推出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爆款电动车。
这就导致了它必须两线作战:一边要花钱追赶电动化的浪潮,另一边还要为存量巨大的燃油车“打补丁”,处理像颗粒捕捉器这样的遗留问题。
结果可能就是两边都感到吃力,燃油车的根基因为新的质量问题而动摇,新能源车又没能及时跟上。
归根结底,环保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但不应该让普通消费者来承担技术路线选择失误所带来的全部后果。
政策的制定需要更具前瞻性,鼓励真正的技术创新,而不是让“打补丁”成为主流方案。
而对于汽车厂家来说,更需要明白,消费者的口碑是品牌最宝贵的资产。
用掩盖和拖延的方式来应对问题,最终只会消耗掉多年积累的信任。
当驾驶电动车那种安静、顺畅、低成本的体验成为新常态时,如果燃油车带给人们的印象只剩下堵塞的烦恼、飙升的油耗和被阉割的动力,那么,无论它曾经多么辉煌,被市场和消费者所抛弃,也只是时间问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