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大规模召回,新能源车烧电池,但配置低很坑爹

最近,宝马这个名字在汽车圈里可以说是相当热闹,不过这份热闹,却带着几分复杂。

一方面,宝马(中国)和华晨宝马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提交了一份规模不小的召回计划,涉及的车辆数量加起来超过了二十万辆,这对于任何一个汽车品牌来说,都不是一件小事,自然也引起了广大车主和潜在消费者的密切关注。

另一方面,一个和召回信息形成鲜明对比的说法也在流传:宝马的新能源汽车,在电池安全方面似乎做得特别好,很少听到有自燃之类的极端事件发生。

宝马大规模召回,新能源车烧电池,但配置低很坑爹-有驾

一边是因安全隐患而大规模召回,另一边又在核心安全领域备受好评,这两种看似矛盾的信息同时出现,难免让人心里犯嘀咕,宝马的车,到底是安全还是不安全?

这背后又反映了什么样的造车逻辑和市场现状呢?

我们先来把这次召回的事情掰开揉碎了看。

这次召回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不同的问题,影响的车型和原因也各不相同。

第一个问题主要出在一些燃油车和混合动力车型上,比如我们熟悉的进口5系、国产X5,以及部分i系列电动车。

问题根源在于一个叫做“起动器发电机”的部件,它的电源连接器可能没有按照标准规格生产,导致连接点出现松动。

这个听起来不起眼的小毛病,后果却可能很严重。

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就像家里某个大功率电器的插头没插紧,接触不良的地方会产生额外的电阻,不断发热,时间长了就可能烧坏插座,甚至引发火灾。

车上的道理也是一样,这个连接松动会导致电阻异常增大,极端情况下,车辆在行驶途中可能会突然失去动力熄火,或者更危险的,是导致发动机舱内的部件因过热而烧蚀起火。

这无论哪一种情况,对于行车安全都是巨大的威胁。

宝马大规模召回,新能源车烧电池,但配置低很坑爹-有驾

第二个问题则专门针对纯电动车型,包括国产的iX1、iX3、i5等,涉及数量也超过了十万辆。

这个问题显得更“技术化”一些。

简单来说,是车辆高压系统的绝缘监测机制存在瑕疵。

车辆的电池系统里有一个时刻在监测高压电路是否漏电的“哨兵”,本来是为了保障安全的。

但这次的问题是,这个“哨兵”可能过于“敏感”和“紧张”了,在某些特定的工作状况下,它可能会把一些正常的电信号波动误判为严重的绝缘故障,从而发出错误的指令,直接关闭整个高压系统。

对于驾驶者而言,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车辆的电驱动系统突然失灵,动力瞬间中断。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高速公路超车或者爬一个大坡的时候,车辆突然变成一个没有动力的铁壳子,其引发碰撞的风险有多高。

按理说,如此大规模、涉及两种不同严重安全隐患的召回,势必会对宝马的品牌形象和消费者信任度造成不小的打击。

然而,事情的另一面却很有意思。

就在召回新闻发酵的同时,关于宝马新能源车电池“零自燃”的讨论也热了起来。

宝马大规模召回,新能源车烧电池,但配置低很坑爹-有驾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

如今市面上的新能源车,很多都采用的是宁德时代等头部供应商的电池,宝马也不例外。

但为什么同样的电芯,装在不同品牌的车上,安全表现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有些车型时有自燃新闻爆出,而宝马却能在这个问题上保持一个相当干净的记录?

答案或许并不在电池本身,而在于对电池的“管理”和“运用”上。

一个新能源车的电池包,是由成百上千个独立的电芯组成的,就像一个庞大的集体。

如何管理好这个集体,让每一个成员都能在安全、高效的状态下工作,就是电池管理系统(BMS)的核心任务。

很多品牌的BMS,其工作方式更偏向于“事后报警”,也就是当某个电芯的温度或电压已经出现明显异常,快要接近危险临界点时,系统才会介入,发出警报或采取断电措施。

这种方式虽然也有用,但往往有些滞后,可能无法完全避免热失控的发生。

而宝马的BMS系统,则体现出了一种更为主动和精细的“预防性管理”思路。

它不仅仅是监测电压、电流和温度这些基本数据,更重要的是,它内置了一套复杂的算法,能够通过长期追踪每个电芯的细微变化,来预测其未来的老化趋势和潜在风险。

宝马大规模召回,新能源车烧电池,但配置低很坑爹-有驾

打个比方,当系统发现某个电芯的电压总是比周围的邻居们稍高一点,或者内部电阻出现了微小的异常,它不会等到问题变严重,而是会立刻启动主动均衡策略。

这个策略就像一个精明的调度员,会把能量从这个略微“亢奋”的电芯中转移一些到状态稍弱的电芯上,从而让整个电池包内部的能量分布和工作状态始终保持在一个高度均衡、稳定的水平。

这种“治未病”的动态干预机制,就像是把可能引发火灾的小火星,在它刚刚冒头的时候就给踩灭了,从根本上降低了热失控的概率。

除了软件层面的精细管理,硬件层面的设计同样功不可没。

宝马在其新一代的动力电池中,采用了大圆柱电芯和无极耳设计等先进技术。

这些技术名词听起来复杂,但其带来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

比如无极耳设计,极大地增加了电流通过的面积,使得电池的内阻相比传统设计降低了惊人的80%。

内阻降低,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在充放电,尤其是大功率快充时,电池自身产生的热量会大幅减少。

发热量是诱发电池热失控的罪魁祸首之一,从源头上控制住了发热,电池的安全性自然就上了一个大台阶。

此外,宝马还在电池包里设计了防爆泄压阀和燃爆式放电装置等双重物理保险。

宝马大规模召回,新能源车烧电池,但配置低很坑爹-有驾

前者能在极端情况下,为电池内部瞬间产生的高压气体提供一个释放通道,避免整个电池包发生物理爆炸;后者则更为果断,一旦检测到无法挽回的严重碰撞或短路,它能在毫秒级的时间内以类似引爆的方式瞬间切断电池的所有电路连接,使其彻底失效,从而避免后续的燃烧和爆炸。

看到这里,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宝马在电池安全这个看不见的领域,确实是投入了巨大的研发成本和工程心血,这种深入到骨子里的严谨工程思维,为它的新能源车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安全防线。

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

正是这种对底层安全的极致追求,也间接导致了宝马新能源车在另一个维度上的“短板”——那就是性价比和智能化体验。

当一个中国消费者,手握三四十万的预算,走进宝马4S店,再走进一家国产新势力品牌的展厅,那种体验上的落差是巨大的。

宝马的iX3、i3等车型,其内饰设计、车机系统的流畅度和功能性,以及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水平,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传统燃油车的框架里。

相比之下,同价位的国产新能源车,早已把超大尺寸的中控屏幕、流畅如手机的智能座舱、越来越好用的高级别辅助驾驶,甚至是冰箱、彩电、大沙发这些舒适性配置变成了标配。

这就给消费者出了一个难题:是选择宝马这种将成本大量投入在你看不到的电池管理、车身结构等底层安全技术上,但在日常使用中却显得有些“朴素”的车型?

还是选择那些把成本更多地花在你能看得见、摸得着、每天都能享受到的智能化配置和豪华舒适体验上的国产品牌?

这背后,其实是两种不同造车理念的碰撞。

我们国内的汽车品牌,凭借对本土市场需求的深刻理解和快速迭代的互联网思维,在用户体验创新上走在了世界前列,它们成功地将汽车从一个单纯的代步工具,升级为了一个多功能的移动智能终端,这本身就是中国汽车工业了不起的进步。

而宝马这样的传统豪华品牌,则依然固执地坚守着自己对于机械素质和绝对安全的理解。

这两种路线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它们各自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核心诉求,而市场的最终选择,将由我们每一位用真金白银投票的消费者来共同决定。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