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回应汽车突然自己开走:排除质量故障,数据显示车辆获取手机发出的泊车辅助指令,致使激活并启动驶出车位功能

一辆停在店门口的小米SU7,在无人触碰的情况下突然启动起来,缓缓向左前方移动了十余米后停下。

室内的车主和一名女子发现后吓的跳起来,急忙追出门外。

这段来自山东威海车主在9月30日发布的监控视频,迅速在社交平台上引发一阵热议。

小米回应汽车突然自己开走:排除质量故障,数据显示车辆获取手机发出的泊车辅助指令,致使激活并启动驶出车位功能-有驾

车主强调,事发时手机放在桌上并未解锁,更未主动操作任何应用。

小米客服最初回应称可能是“误触手机导致”,但车主对此强烈质疑,并提供了全程监控作为证据。

车辆在自动移动过程中,其蓝色的自动泊车辅助指示灯其实一直亮着,这一细节事后才被注意。

小米公司随后成立专项工作组,与车主协同调查。

通过调取用户授权的手机APP操作日志和车辆后台数据,双方确认指令来源于男车主绑定的iPhone 15 Pro Max。

数据记录显示,车辆在特定时间窗口收到了该手机发出的泊车辅助指令,从而激活了泊出功能。

泊车辅助功能的触发条件依赖手机与车辆的蓝牙近距离连接。

只要蓝牙保持联通,APP指令便可直接执行。

调查还发现,涉事车辆绑定了两部手机——女车主的iPhone 16 Pro和男车主的iPhone 15 Pro Max,两者拥有同等控制权限。

系统设计未对多设备冲突场景设置主次权限分级,这可能增加了误触风险。

在早期沟通中,小米客服将男车主手机的设备标识符“iPhone16,2”错误描述为“iPhone 16”,导致信息混淆。

这种表述上的偏差加剧了车主的困惑和公众的疑虑。

小米官方随后对此道歉,并承诺优化客服培训流程。

车主在官方微博下留言确认数据核实无误,并呼吁停止传播不实信息。

但舆论场中仍有声音质疑:一个能让车辆移动的关键指令,为何仅凭蓝牙连接就能触发?

对比特斯拉的远程控制需通过服务器中转验证,甚至要求生物识别,小米的单一蓝牙依赖机制显得更为简单。

行业内其他车企已采用更多安全策略。

例如蔚来ET5设置了车辆状态自检环节,检测到非预期位移时会终止操作。

小鹏G6允许用户自定义安全距离,默认指令仅在1.5米内生效。

这些设计试图在便捷性与安全性之间寻求平衡。

事件曝光后,不少网友联想到小米SU7此前涉及的自动泊车故障召回案例。

2025年1月,小米曾因泊车功能问题召回3.1万辆汽车。

小米回应汽车突然自己开走:排除质量故障,数据显示车辆获取手机发出的泊车辅助指令,致使激活并启动驶出车位功能-有驾

这些历史记录让部分用户担忧系统漏洞可能未被彻底排查。

智能汽车的控制逻辑是否过于“民主化”?

当多个设备拥有同等权限时,系统如何识别真实操作意图?

网络安全专家指出,蓝牙信号易受干扰或中继攻击,可能在数米范围内产生误判。

这种技术脆弱性在复杂家庭场景中可能被放大。

车主描述车辆在静止六分钟后突然启动,这种异常行为本应触发系统自检。

但现行设计未能拦截风险指令,暴露出安全冗余机制的不足。

类似情况在传统机械控制中极少出现,因为物理钥匙的存在划定了清晰的安全边界。

小米在回应中强调始终将用户安全作为核心优先级。

然而,将事件定性为“用户误触”是否回避了产品设计层面的责任?

一个需要多重确认的功能,为何能因单次意外操作而激活?

这引发了关于交互设计安全标准的讨论。

公众对智能汽车的信任建立在安全基石之上。

当一辆车可能远程失控时,无论原因为何,都已触及用户的心理底线。

此次事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实属侥幸,但下一次呢?

技术狂奔的时代,我们的认知与规则是否跟上了步伐?

智能汽车行业正面临共性困局:便捷性追求与安全性保障如何平衡?

车企遵循“失效安全”原则本应是基本要求,即系统异常时默认进入保护状态。

但市场竞争中的功能迭代速度,有时可能压过对风险的全盘考量。

用户该如何应对?

定期清理绑定设备、关闭非必要远程权限、选择支持多因子验证的车型,正成为智能时代的必备安全意识。

但这是否意味着责任正被转嫁给消费者?

企业又能否在技术透明化上做得更多?

反身性理论在智能汽车领域显现出它的镜像效应。

我们为追求控制而创造智能系统,系统却反过来用新的不确定性挑战我们的控制力。

这次事件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深度智能化时代的核心焦虑。

小米回应汽车突然自己开走:排除质量故障,数据显示车辆获取手机发出的泊车辅助指令,致使激活并启动驶出车位功能-有驾

小米“幽灵车”风波虽已澄清,但留下的疑问仍在舆论场中发酵。

当汽车成为行走的智能终端,每个交互触点都可能成为安全链的薄弱环节。

这起事件不应仅视为个案,而是整个行业需要重新审视人机信任边界的警示灯。

数据可以证明指令来源,但无法完全消除人们对系统可靠性的担忧。

究竟该由谁为智能汽车的安全兜底?

是用户、企业还是监管体系?

这个问题尚未有定论。

技术文档中的设备标识符如何准确转化为客服口中的日常表述?

信息传递的断层可能放大本可避免的误会。

服务流程的标准化与专业化,在智能汽车时代显得尤为关键。

围观这场风波的每一位用户,或许都在思考自己与座驾的关系。

当车辆不再只是机械体,而是具备响应能力的智能体,传统的控制观念正被重塑。

我们是否做好了准备?

蓝牙泊车功能的设计逻辑成为事件焦点。

它的便捷性无可否认,但安全验证机制是否足够稳健?

对比行业头部案例,增加UWB厘米级距离感知或指令二次确认等方案,或能降低误触发概率。

多设备权限管理漏洞在此次事件中被凸显。

当家庭用户共享车辆控制时,系统是否需要更精细的权限划分?

例如主账号授权机制或场景化安全策略。

小米回应汽车突然自己开走:排除质量故障,数据显示车辆获取手机发出的泊车辅助指令,致使激活并启动驶出车位功能-有驾

智能汽车的数据记录功能就像“黑匣子”,为事故溯源提供了关键依据。

然而,数据解读的准确性与信息传递的透明度,直接影响公众判断。

企业如何建立更可信的沟通渠道?

车主从最初的惊恐、质疑到最终认可调查结果,情绪变化折射出用户对品牌信任的脆弱性。

一次危机应对的失误,可能抵消长期积累的口碑。

企业该如何守护这种信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