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2025年俄汽车市场的弯弯绕:重卡被封、西方回归、小众品牌的尴尬与出路
“哎呀,卡玛斯又顶不住咯,今年市场被中国车抢得只剩底裤。”这是我去年在新西伯利亚那边维修站蹲活时听个师傅发的牢骚,没想到一年不到,风向又变了。俄罗斯这地儿,车市永远不太安稳,政策今天说这个,明天就拗个弯,卖车的都得提着心干活。
话头还得往回拐。大概是去年年底吧,俄国内几家小众销售公司突然传出风声,说大众和丰田可能要回来了。你要说之前,这些品牌跟本地销售们是茶余饭后的八卦料,但最近发现,美俄关系的气味真有点变淡,连老伊万聊天都不怎么带骂西方了。听技术员老亚历山大讲,“现在上头又想让德国人帮忙搞零件,嘿,看咱这家底一点都不顶事。”
销售群里最近挺热闹,说是俄官方开了个条件清单给这些西方车企——必须合资,但俄方还要控股,技术得留下来,零部件得自己造,还没啥税收优惠。邻居巴特常挂在嘴边一句话:“让人帮忙还敢提条件,普京这是押宝,也不怕老毛子打水漂。”但说实话,这些规定折腾下来,外国品牌谁愿意真金白银进来?群里开玩笑,“不如我们自己拉辆拉达回去练旧车技,反正新车快买不起了。”
这边西方车企还没弄明白自己能不能回来呢,俄联邦技术监管局突然又对中国车动了手,7月直接发文:东风、福田、解放等12款重卡禁止进口,问题一通:刹车不行、噪音大、紧急呼救都没配。被拉黑的车型去年卖得还不赖,都过了他们的GOST认证,这回说技术标准升级,全线下架。汽修厂的老瓦西里边修车边骂:“去年还夸中国车跑得稳,今年就成了危险品,谁信啊?”其实后边故事比明面复杂。
断句还得插个真实吐槽,群里有哥们自测,福田那款在西比利亚冬天早上打火,得多踩两脚,还得用热风枪烘发动机盖。有人开解放跑长途,说制动有时候结冰,一不留神就得用拖车。其实这些极端寒地问题,国产车设计没全对症,师傅们爱用个“纯进口不适应本土”来盖棺,但话说回来,俄本土的重卡(卡玛斯、嘎斯),价格高,还老掉牙,市场都快让中国车啃光了。今年上半年,俄本土重卡据说只剩23%市场份额。卡玛斯工程师说:“自家厂里都快没活儿了,厂区之前最忙的钣金师,现在天天钓鱼。”
行业里还有道冷门门槛,师傅聚会时候聊,有辆中国进来的特殊救护车,是用比亚迪底盘改的,车里原厂给配了24V电源加热,不怕冻,但安全呼叫按钮硬是没装上,俄方说卡死标准,就不让卖。其实有些标准是去年没写,今年突然有了,谁都说不清是不是赶着西方车企回来清场,给本土合资铺路,“倒逼中国企业建工厂”成了明面手段。
顺便,朋友圈还有件滑稽事:真有厂家为进俄市场设计过-50℃发动机预热,号称解放这盘子的改款,但今年初这批车不让进口,搞到图拉州仓库门口摆了一堆。销售耍嘴皮子:“真是,做得再本地化,政策不过关也白搭。”
其实,大家心里清楚单一市场玩不过长期,吉利、长城这些早就盘算往沙特和东南亚丢订单。师傅群今年转发数据,说中国车出到泰国增幅有三成多。图拉那边厂子,有人准备拉条CKD(带散件装配)线,就是规避进口税、对抗政策风险。也有点像当年德国人偷学苏联机床,边造边改。
提一嘴冷门,有小众品牌打算趁乱出头,比如“东风·远程”跟俄本地创业公司谈合作,说要试着搞氢能源重卡,但后续没下文。市场里的变数多,有时一部老式嘎斯都能奇迹复活,修理厂师傅到现在都没闲过:“这破卡车,能开就拉活,谁管啥欧六认证。”
说到最后,也没个定数。最近,邻居老谢又在群里发照片:前几年买的福田重卡还停在院门口,油耗虽大点儿,可是发动机没出过大毛病。他说自己没空管政策,干一天算一天,改个尾气管就算过关。谁知道哪天又能重新跑大活?这俄罗斯的车市,就这德行,今天是中国车逞强,明儿说不定又轮到德国车回来抱团。个人觉得,愿意折腾的人永远不会缺生计,品牌换了,路还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