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轮胎为啥贵得离谱?油钱省了,轮胎钱补上了
前阵子我哥们的纯电SUV刚跑完三万公里,突然在车友群里吐槽,说他换四条原厂轮胎差点没把钱包掏瘪。大家都笑他“早晚要经历”,但说实话,这事儿真不是个例。现在纯电动车的出行成本确实比油车低不少,可有些地方省下的钱,总会在别处悄悄溜走,比如这轮胎。
记得去年秋天,我自己那台紧凑型燃油轿车换了一套新鞋,一条才五百多块。而同级别隔壁小区的新能源轿跑,19英寸一条就得一千二,还不算安装工时和动平衡。问过修理铺老李,他直摇头:“你以为这些大饼子(指大尺寸轮毂)便宜啊?又宽又重,不加钱根本撑不住。”而且,有些冷门型号比如大众ID3用到215/45 R20这种规格,市面上一搜价差能翻倍。
其实想想也对,现在路上见到的新势力车型一个比一个壮实,就连小型电动车都恨不得配个17、18寸的大脚板。据老技师说,这主要是因为纯电车型自重普遍比同级燃油版高两三百公斤。有回我去试驾特斯拉Model 3,下坡踩刹那种分量感跟家里的雅阁完全不是一码事。人家工程师解释,是因为锂电池组太沉——60升汽油不过六七十公斤,但80度动力电池直接飙到四五百公斤。
重量上去了,对应载重指数自然要往高里选。不仅如此,为了承受更大的扭矩输出(毕竟纯电起步就是满血),厂家还会给原厂配备加强帘线、多层结构甚至更厚橡胶。这就像买运动鞋,你体重大脚宽还爱暴冲,那肯定不能穿普通款式,不然分分钟爆底。
还有个细节容易被忽略:很多新能源车型追求续航极限,会选用低滚阻设计,比如加入硅元素、特殊花纹或者侧壁开槽来减少空气阻力。我有次无聊查米其林EV专用系列介绍,人家内部还塞隔音棉,说是发动机没声音后最怕路噪影响体验。这玩意儿成本可一点没少花进去。所以静音、防水、自修复这些功能全堆一起,自然价格水涨船高。
说起来,有位广东朋友前阵子图便宜,把自己的EV原厂胎换成了传统节能型。他开着倒也正常,就是高速上一遇雨天明显感觉抓地变弱,还抱怨“续航掉得快”。后来问4S店,人家只提醒一句:载重指数和性能参数必须对齐,否则磨损快不说,还有安全隐患。他这才赶紧把旧胎扔回仓库,又咬牙订了一套正经货色回来。
其实类似故事挺常见。有一次我陪爸妈去郊区采摘草莓,他们邻居的小鹏P7刚做完保养回来,也顺带聊起这个话题。他说自己平时驾驶习惯温柔,从来不急加速、不猛刹,所以三万多公里下来还能勉强再撑半年。但他表弟开同款,两年半已经第三次进店换新。“城市堵车多,加减速频繁,比高速巡航磨损厉害多了。”他说,“其实除了看品牌型号,更关键还是看谁怎么开。”
另外有意思的是,现在一些国产品牌开始推自研EV专属系列,比进口牌子便宜不少,不过用户反馈参差不齐。有的觉得性价比高,有的则吐槽静音效果一般。我认识一位杭州滴滴司机,用的是某国产牌子的新能源专用胎,每天跑八九十公里,到目前用了两年零几个月,看着磨损情况还能再坚持半年左右。他“别贪便宜,也不用盲目迷信进口货,多关注实际使用环境。”
最后补充一点,小众配置偶尔会让人哭笑不得。我表妹前年买的小微型新能源汽车,用的是比较罕见的数据规格。当初她图好看选装大尺寸铝合金圈,结果一年后发现市场只有两个品牌供货,而且价格死贵。她打趣道:“以后还是乖乖标配吧,好看的代价太大。”
所以嘛,该省的钱可以省,但该花的钱躲不开。如果你像我一样偶尔手痒喜欢琢磨保养窍门,其实调整好驾驶风格、定期检查气压和合理调位,比单靠淘低价替代品靠谱许多。不信的话,下次洗车的时候可以跟维修师傅唠唠嗑,他们总能讲出更多奇葩案例出来听听乐呵——反正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养护秘籍”。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