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的员工买得起自己造的车,才是真聪明!

给员工大涨工资,反而赚得更多?百年福特用两次惊天涨薪告诉我们:善待员工,就是最好的商业策略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员工都买不起自己生产的产品,企业还能红火多久?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直指当今许多企业陷入“内卷”困局的核心。

让你的员工买得起自己造的车,才是真聪明!-有驾

1914年,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做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决定:把工人日薪从2.25美元猛提到5美元,这几乎是当时市场平均水平的两倍多!更让人咂舌的是,他还缩短了工作时间,让员工享受周末双休。

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简直疯了。但结果呢?员工流失率从1912年的高达480%(相当于为了保持1万工人工作,得招聘6万人),降到1913年的几乎为零。

更神奇的是,生产效率不降反升,许多部门产量提高了50%,整个工厂生产率提高了15%-20%。每天平均旷工率从10%下降到0.5%。

2024年,福特再次宣布给美国工厂员工涨薪,时薪将达到300元人民币,涨11%,未来4年总计加薪25%。

让你的员工买得起自己造的车,才是真聪明!-有驾

百年前的神操作,福特为何要给双倍工资?

回过头看,福特当年的大涨薪绝不是犯傻,而是精明的商业计算。每天5美元的高薪使工人只需工作80天就能买到一辆福特汽车。

想象一下,当你的员工都能买得起自己制造的产品,这是什么概念?这不是在创造消费者吗?

老福特自己说得明白:“高工资策略不是慈善,而是预先的利润分享,也就是把企业命运与信任员工绑定在一起”。

这招实在太聪明了:高工资带来高满意度,高满意度提升生产效率,生产效率提高降低产品成本,低成本使产品价格下降,低价格加上高工资刺激消费需求。

让你的员工买得起自己造的车,才是真聪明!-有驾

当下困局,我们为何越努力越穷?

再看看我们现在的情况。很多企业陷入了“内卷式”竞争,说白了就是低水平、同质化的过度竞争,甚至是恶性竞争。

你是不是经常看到这种景象?企业间拼命压价抢市场,结果利润越来越薄,员工工资越压越低,产品质量越来越差...

这种模式下,大家都拼命奔跑,却只是停留在原地甚至倒退。为什么?因为这种竞争严重偏离了高质量发展航线,极大地抑制了内生动力与创新活力的释放。

最可怕的是,价格战成了唯一武器。企业为了降价,只能压缩一切可能压缩的成本,包括员工工资。结果呢?员工收入低,消费能力不足,市场越来越小,企业更加困难...完美形成了恶性循环。

让你的员工买得起自己造的车,才是真聪明!-有驾

破局之道,学学福特的共赢思维

福特案例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破除内卷需要转变思维,从追求低价竞争转向质量竞争和价值竞争。

怎么转?我觉得有几个关键点:

首先,要把员工当伙伴,而不是成本。这点太重要了!福特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认识到:高工资换来的是忠诚、效率和质量,还有更多买得起产品的消费者。

其次,要舍得在创新上投入。科技和创新是企业破解困局的关键。福特当年通过流水线生产将生产效率提升了600%,这种创新精神在今天同样重要。

再者,要跳出旧市场,发现新需求。与其在存量市场拼得你死我活,不如去寻找新的增量市场,挖掘新需求。

实际行动,企业如何落实高工资战略?

说了这么多,具体该怎么操作呢?我认为可以分几步走:

企业首先要认识到,高工资不是成本负担,而是提高生产率的手段。生产率提升为提高工资提供了可能,反过来高工资也为生产率提升创造可能。

政府也需要营造良好环境,通过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机制,引导地方注重长远发展和高质量发展,避免各地在招商引资政策上进行“逐底竞争”。

行业协会也要加强自律,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我们已经看到汽车、光伏等行业通过深化行业自律维护市场公平,抵制“内卷”。

不只是钱的事,更是尊严和认同

给员工涨工资,不只是多给点钱那么简单,更是传递一种尊重和价值认同。

当你给员工涨了工资,你会发现:员工流失率大幅下降,招聘和培训费用大幅减少。企业获得了更稳定的生产技术团队,工人技术因团队稳定而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得到提高。

从更大视角看,职工收入提升意味着更强大的内需市场,有助于扩大内需市场规模和深度。这对整个经济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消费水平提升,对高品质、高附加值商品需求也会增加,这会反过来促使生产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形成良性循环。

咱们自己能做什么?

面对内卷,我们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有几个建议给大家:

提升自身技能:无论环境如何,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总是不会错的。你变得更有价值,就能获得更好回报。

支持良企:多支持那些重视员工福利、注重产品质量的企业,用我们的消费投票权推动市场向好发展。

理性消费:不要只追求低价,更要看重性价比和产品质量。记住,便宜没好货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成立的。

传播正确理念:让更多人明白高工资战略的意义,形成社会共识,推动企业改善员工待遇。

福特公司日薪5美元的故事已过去百年,但其智慧依然闪光。反观福特,其高明之处在于把员工视为伙伴而非成本:高工资换来的是忠诚、效率和质量,还有更多买得起产品的消费者。

当前政府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企业更应主动作为,摒弃极限压榨供应商和员工的短视行为,携手共建健康产业生态。

只有像福特那样,让员工分享发展成果,才能培育出稳定消费市场,最终实现企业、员工和社会的多方共赢。

伙计们,你们觉得呢?你们公司有什么打破内卷的好做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和经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