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的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将迎来重大调整,预计从2026年1月1日起,实施了11年的购置税全额免征政策将修改为减半征收,这一政策变化引发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广泛关注和反应。
政策红利退坡
为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我国自2014年起对购买新能源汽车实施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整体呈现“逐步退坡、精准支持”的特点。
新政策规定:自2026年1月1日起至2027年12月31日止,对期间购买的新能源汽车实行汽车购置税减半征收,每辆车减税额度上限为1.5万元。现行税率为10%,减半后税率为5%。
对消费者而言,购置税恢复征收无疑会增加购车成本,但政策设计已充分考虑了普惠性。车辆购置税的计税基数为购车人向销售方支付的全部款项(不含增值税部分)。据此计算,当购车价款(不含增值税)为30万元时,按照5%的税率计算,税额为1.5万元。换言之,在2026年至2027年间,若购买一辆价格在30万元及以下的新能源汽车,消费者将直接按5%的税率缴纳车辆购置税。
对于购买高价车的消费者来说,税负将有所增加。尽管购置新能源汽车仍享有优惠,但优惠力度有所减弱。若购车价款(不含增值税)超过30万元,需按照“基准税额(价款×10%)减去1.5万元”的公式计算应缴税额。例如,消费者购置一辆不含增值税价款为50万元的新能源汽车,应缴车购税为50万元×10% - 1.5万元,即3.5万元。
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为避免税收优惠资源过度向高端豪华车型倾斜,确保政策红利更公平地惠及广大消费者,有必要通过限额管理实现资源合理分配。政策对豪华车减免税额的限制,折射出对社会公平的深层考量。当个别车型售价超过百万元,若继续享受全额税收优惠,无疑是对公共资源的挤占。政策通过“限高保低”,让优惠更多流向普通家庭,这正是共同富裕理念在产业政策中的细微体现。
面临市场化考验
在对豪华车税收优惠进行限额管理,以实现政策红利公平分配的同时,宏观层面的产业扶持与消费激励政策也在同步发力。近期,在“两新”政策持续加码、个人消费信贷财政贴息及时落地的双重利好驱动下,企业端新车型研发投放节奏明显加快,叠加行业规范竞争秩序、遏制非理性“内卷”的治理成效逐步显现,汽车产业整体保持稳健发展态势。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9月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1至8月,新能源汽车产销累计完成962.5万辆和96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3%和36.7%,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已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5.5%。
目前市场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随着2026年的到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将迎来真正的市场化考验。
大部分尚未盈利的新能源车企,车辆购置税的调整将给其带来不小的挑战。过去,全额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帮助车企吸引了大量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如今,购置税实行减半征收,消费者购车成本增加,可能导致一部分潜在消费者因价格因素持观望态度,进而影响车企的销量。那些依赖低价策略和政策补贴来获取市场份额的车企,在购置税调整后,其产品的性价比优势被削弱,市场份额有可能被其他更具竞争力的车企所蚕食。
面对车辆购置税调整带来的挑战,车企大概率会采取一系列应对策略。在成本控制方面,车企会加大力度优化供应链管理。通过与供应商进行更深入的合作,争取更有利的采购价格,降低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采购成本。同时,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浪费,降低生产成本。一些企业已经开始采取应对措施,蔚来汽车承诺为今年锁定订单的车主承担购置税优惠的差额。
多维度影响二手车市场
2027年后新车购置税减半政策将正式退出,部分车主可能会提前置换车辆,以避免在未来出售车辆时,因新车政策变化导致二手车价格受到更大冲击。这将使得市场上待售的新能源二手车数量有所增加,丰富消费者的选择。而二手车市场,由于其本身价格相对较低,且无需缴纳购置税,对于一些预算有限的消费者来说,具有更高的性价比。这种优势可能推动新能源二手车市场需求上升,尤其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价格敏感度更高的地区,从新车市场向新能源二手车市场需求转移的现象或将更为突出。
对于配置偏低、技术相对滞后的车型而言,其在新车市场的竞争力减弱,消费者关注度随之走低,这种颓势会直接传导至二手车市场,导致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其保值率进一步下滑。例如一些早期上市、续航里程较短、智能交互配置缺失的新能源车型,在新车购置税调整后,其在二手车市场的价格会面临较大压力。相反,车况良好、配置较高、技术先进的新能源二手车,因其在市场上仍具备较高需求,保值率有望保持稳定甚至上升。
新能源汽车市场这一系列连锁反应的背后,本质上是政策导向与市场选择双重作用的结果。随着购置税减免政策的逐步退坡,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进入后补贴时代。这意味着企业需要进一步聚焦核心技术、成本控制与用户体验,更多地依靠产品竞争力而非政策红利来赢得市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