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重大爆料!
车圈一股新风,号称要“颠覆”传统,学着手机的模式玩“饥饿营销”和“快速迭代”,结果如何?
不少尝鲜的车主,那叫一个悔不当初,肠子都青了!
咱们老百姓买个车,图个啥?
不就是个靠谱、省心、舒坦吗?
可现在这帮新势力,把我们当什么了?
当韭菜割吗?
这帮新造车企业,思路确实够“野”。
它们看着手机行业玩得风生水起,就琢磨:“嗨,汽车这玩意儿,不也能这么搞?”于是乎,“用手机的方式造车”、“用手机的方式卖车”,一股脑儿全上了。
一上来,又是PPT造车,又是概念先行,加上各种酷炫的宣传片,什么“科技感爆棚”、“未来出行方式”,迷得一众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神魂颠倒。
“这车太帅了!这内饰,这科技感,简直就是从科幻电影里开出来的!”
“听说这车能OTA升级,以后还能自动驾驶,这不就是未来的车嘛!”
“价格也挺实在的,比那些老牌车企厚道多了!”
就这样,一群又一群的消费者,怀揣着对未来出行的憧憬,把真金白银交了出去。
结果呢?
等啊等,好不容易盼到交付,却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
第一波“坑”:预付款与交付的鸿沟,车主成了“负利”的先行者!
最近,有个车主就遇到了糟心事。
他交了定金,订了一辆心仪已久的新能源车。
车企当时承诺,要等半年才能提车。
这半年,在普通家庭的规划里,意味着要勒紧裤腰带,要开始背负贷款的利息,要为这辆即将到来的座驾做足准备。
可万万没想到,车企那边却突然变卦了:“现在就得付尾款!”
“什么?还有半年才提车,现在就要我付尾款?”车主当时就懵了。
“没错,贷款的话,利息你得从现在开始算。要是你不付尾款,订单就自动取消,定金也不退!”车企那边语气硬邦邦的。
这下可把车主给愁坏了。
这不就跟当年那些“烂尾楼”的情形何其相似?
房子还没盖好,楼花都还没看到,房主就得提前开始还贷款,这利息一算,好几个月的生活费就这么蒸发了。
最惨的是,要是开发商一拍脑袋破产了,房子成了“烂尾”,你还得继续还贷,那才叫一个欲哭无泪!
不过,买车好歹比买房强点,至少这车大概率不会“烂尾”,最终还是能拿到手的。
但问题是,这6个月的贷款利息,就够买半部好一点的手机了!
要知道,当年手机刚出来那会儿,也就两三千块,现在这车呢?
动辄二三十万!
这6个月的利息,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啊!
想想就觉得心疼,这哪是买车,这是在“养”车,养得连本带利都快赶上车价了!
正如“年少不知愁滋味,老来方知负债辛”,车主们如今的窘境,便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第二波“坑”:销售服务两张皮,维修保养如同“蜀道难”!
除了这付款的奇葩操作,更让人头疼的是,这些新造车企业在服务上,也学足了手机行业的“套路”:重销售,轻服务!
它们把销售和售后服务硬生生拆开了,搞得消费者无所适从。
有数据显示,这些新势力的销售门店数量,有时候能达到售后服务店的两倍!
你想啊,车买了,万一有个磕磕碰碰,或者到了保养的时候,你想找个售后店,那可就难了!
“这车要是在郊区坏了,那可咋整?”
“听说有个车主,为了做个保养,来回奔波了700公里,这服务,还不如当初去小县城修自行车痛快!”
这体验,跟当初买手机时,为了个小问题,跑遍大半个城市,最后发现压根没人管,简直如出一辙!
手机便宜,两三年换新,坏了就扔了,大家也就认了。
可汽车是啥?
汽车是耐用品啊!
少说也得开个十年八年吧?
而且,汽车的使用环境可比手机恶劣多了,风吹日晒雨淋,坑洼路面颠簸,这都需要强大的技术和严苛的测试来支撑。
传统汽车巨头为啥要花三五年升级一款车型?
那是因为它们要对每一个零部件进行反复的测试,甚至拉到极寒、极热地区去“虐待”它,跑完再拆解分析,看哪个零件受损最严重,哪个地方还有改进空间。
它们要确保所有零部件的损耗程度尽可能一致,这样才能保证车辆的整体耐用性和使用寿命。
正如《周易》所言,“君子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传统车企对品质的追求,便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而且,人家传统车企还考虑到了二手车保值率。
毕竟,一辆车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可是相当一部分财产。
谁不想开了几年,还能卖个不错的价钱,然后贴点钱换新车?
可这些新势力呢?
一年一小改,两年一大改,车主刚提了车,可能还没捂热乎,新款就出来了,老款的价格直接“跳水”,有些车型甚至一年贬值过半,这哪是车,这是“消耗品”!
第三波“坑”:品牌绑定,用户成了“ATM机”?
更绝的是,这些车企还学着手机行业,用各种“权益”把消费者牢牢绑死。
你买了它的车,保养得去它指定的售后店,换个轮胎也得去它那儿。
别说大修了,就连换个机油,你都得小心翼翼地往它指定的“地盘”上跑。
而且,它们的维护保养价格,比外面第三方维修店贵了可不止一倍!
这不就是摆明了告诉你:我这车,你买了之后,就得一辈子为我贡献利润呗!
当初那些新能源汽车企业,信誓旦旦地说“开新能源车能省钱”,省油钱,省保养费。
结果呢?
用户开了一两年才发现,省下的那点电费,还不够交那年年涨的保险费,不够抵那高昂的维修保养费。
更扎心的是,到了换车的时候,这些曾经风光无限的新能源汽车,二手车价格简直“惨不忍睹”,几乎一文不值。
这一算下来,当初省下的那点钱,全被这车给“吞”了进去,还倒贴不少。
这下好了,当初那份对未来出行的美好憧憬,变成了满满的“糟心”和“后悔”。
这不就是把消费者当傻子耍吗?
用着手机的逻辑来造车、卖车,把汽车当成快消品,把消费者当成“提款机”,这套路,玩得是真的溜!
正如“十年磨一剑”,而有些车主却发现,自己花的钱,只是买来了一个“不牢靠的承诺”。
所以说,这事儿就是,新势力们用手机行业的“套路”来收割汽车市场,但汽车毕竟不是手机,它的属性、价值、使用场景都完全不一样。
消费者买车,图的是一份踏实、一份安全、一份长久的陪伴,而不是一时的“酷炫”和短暂的“尝鲜”。
眼瞅着这帮新势力一路“狂飙”,各种营销手段层出不穷,可别忘了,这汽车的本质,是承载着一家人的出行安全,是家庭重要的资产。
消费者把信任交给你们,你们可不能辜负这份沉甸甸的信任啊!
这辆车,到底还能不能好好开?
这笔账,消费者是不是真的算不清?
这事儿,还得继续关注。
说到底,消费者买车,图的就是个实在,图的就是个安心。
别拿手机那套来糊弄我们,汽车,它可不只是个大号的“智能手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