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早上,我一走到市区的丰田4S店门口,就闻到了一股淡淡的油漆味。那味道倒不是特别浓,但总让我觉得,出门开车绝对不是纯粹的对自己好,也得关注那些背后藏着的小心思。
我记得,万先生那天正焦急地问我:我这车明明还行,为啥还要换那么多配件,难不成他们在‘扩损’?当时我心里咯噔一下,连忙想,万先生的问题挺有道理。对比我平时接触的案例,同价位的卡罗拉,基本结构差不多,车检时的原理就是四轮定位检测和目测看是否有明显变形。为什么有的修理厂会偏偏给你写一大堆,实际情况却没有那么复杂?
咱们这个行业其实和链条一样。供应链里,配件的采购、检测,甚至装配,都带着一股算计的味道。有时候,配件到货慢,车主又等不及。于是,某些修理店可能会用检测不出问题来应付,但写在单子上可能为了保险、为了好看。我猜,不排除他们会在扩损——比如原本没坏的配件,硬说修了,增加工程量,从而多挣点。
这次,万先生的情况就挺典型——修车单上写了减震器已更换,实际上却没换。可按理说,减震器这个东西影响驾驶体验,可车主说没感觉出来。这里有个疑问:减震器损坏会不会很容易被检测出来?一般来说,撞底盘、底盘变形,四轮定位会很快检测出来。但也有例外——比如微妙的变形,肉眼不一定看得出,设备检测也得看操作,什么漏检我倒不至于绝对相信。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有的时候,修车时的检测报告其实挺主观的。四轮定位设备,像手机的GPS一样,偶尔也会卡顿,或者检测参数大幅偏差。如果那次撞击只是轻微的,检测不出来,车主也就没啥感觉,但修理厂可能胡编乱造——说需要更换,实际上几乎没动作。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有没有可能,宣传里说的丰田车10个有8个要换减震器,其实也是一种营销数据?可能厂商或者修理厂只挑重点说,忽略掉那些无关痛痒的,小维护。也就是说,车子遇到问题,在修理时间和成本上,怎么衡量值得换呢?是不是,来个提前换更赚钱?
你会想:这维修透明度真的那么差?其实我也更偏向,很多时候,装配工人、检测师的实际水平差异很大。有个修理工说:这个车没有必要换减震器。我倒觉得,可能他们自己也不确定,或是不愿意闹腾。
说到这里,我得更正一下。我本来以为,像减震器这样的重要件,检测比对一定很准确,但实际操作中,县城小修理厂依靠简单工具,打个手感就能说没问题。而大品牌店,一般用四轮定位仪检测,误差可能在0.3度范围,但这个误差还能被忽略。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汽车界会出现有的修理厂故意虚报的情况?是不是像生产环节那样,建立一个隐性成本的链条?我猜,这可能涉及到利益链条——厂家、维修厂、保险公司,三角关系太复杂。
这批车,经过几次检测,结果也是让我困惑。你们知道,有时一台车修完回到路上,貌似一点不影响,但置身一线,明明这句上撞下撞,都能在测速仪和底盘检测上找出一点不对。
我刚才还和旁边一位售后的小哥哥聊了,他说:丰田的底盘问题,我们店大多都检修过,换了少量底盘件。但我心想,底盘件今天涨价,小修理厂怎么还会无端点名一些配件需要换?是不是为了制造需求?
你会问:你觉得,这次事件真有虚假定损的嫌疑?我还没细想过。这种事情,像打个比方,就是在市场上用放大镜看,实际上也许有合理解释。但总体上,心里还是不踏实,特别是那份修车单,写得越详细,我的疑点也越多。
临场的一次小计算:这辆车百公里油耗约为6升,按7元一升算,油钱大约42元。维修成本9050元,折算下来,车修一次的保值率倒也不低。可问题在于,修理完后,车辆的实际驱感和检测数据,能不能真正反映出零件有没有更换?这个,才是让车主最在乎的。
你会不会觉得:难道真的是一刀切的问题?我估计,行业里,有一部分技术员,可能略微心存侥幸。修完车,自己都知道,那个问题未必那么严重,但为了赶工,也许就点个已更换,走个流程。
我想问一句——你见过最奇怪的维修被明明没换的情况,是什么?你认为什么情况下,车主会选择放过或者质疑?我还在琢磨,现在手上那个车,究竟是被蒙了,还是只是一场平常的小交锋。转身时,却总能摸到那微微震动的底盘,像是偷偷在诉说:内心的平衡,才是最难掌握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