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冲击第二,吉利6月猛增,比亚迪一口价没起色
今年六月的车市,本来以为会有点动静,结果价格战打得稀里哗啦,到头来也就那么回事。最近在小区门口跟修车老王闲聊,他还说“这年头降价都不灵了”,话糙理不糙。比亚迪、吉利、奇瑞、长安和长城,这五家自主大厂的数据一出来,发现除了奇瑞像是突然踩了油门,其它几家基本上原地踏步。
先说比亚迪吧。这牌子去年我表哥刚换了一台汉,说实话空间是真大,就是那个方向盘偶尔转起来有点涩,不知道是不是个例。他们前阵子搞的“一口价”宣传得挺凶,我朋友圈不少做销售的都发疯似地刷屏,可最后看数据——六月卖了38.25万辆,比五月多出来那一点儿,说白了也就是抠门缝里蹦出颗豆。不怪市场不给面子,真是现在买车的人精明着呢,一听限时优惠就琢磨是不是还有后手。群里有人还传厂家要停这个活动,看样子也是没达到预期。
其实大家心知肚明,比亚迪想再往上冲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新能源这摊水,现在新势力冒头的不少,小米、零跑这些名字老妈都能念出来,再加上一些合资老品牌折腾着转型,你想吃独食?难!不过听小姨夫讲,他们公司外派到南美那边卖唐EV,据说国外订单还真不少。今年半年下来海外销量47万台,也许以后靠出口还能再捞一把。但国内嘛,有点走到瓶颈墙前边的意思。
吉利倒是另一个路数。我认识一个4S店销售阿亮,上个月喝酒他吹牛说他们新能源目标又涨,今年压力山大,但信心满满。看数据确实吓人:六月份23.6万辆,同比直接窜升42%。新能源更狠,同期涨86%,半年累计72.5万台,还都是新款主推。据阿亮顺嘴提过,他们最近推混动车型的时候,经常被问有没有L2级自动驾驶,其实很多配置只是基础辅助而已,但客户就认这个噱头。
吉利能玩花样的不止这一块,人家燃油、新能源两条腿走路,而且出口也给力。我有个高中同学现在哈萨克斯坦开出租,他开的就是国产SUV,说当地人觉得性价比高,用料扎实,还特意夸空调制冷快——这算冷知识吧?今年海外光六月份就出了四万多辆,全年目标直接拉到三百万,看起来底气很足。不过售后服务据说在一些东欧国家还是短板,有朋友抱怨配件慢得要命,这事儿估计短时间内改不了。
再聊聊奇瑞,这牌子的逆袭让人挺服气。在我印象中,它一直低调务实,从早年QQ开始一路憋劲。今年六月一下干到了23.36万辆,同比增长16%多,上半年总共126万出头。这几年他们坚持燃油+新能源双线发展,还搞什么iCAR之类的新品牌,在圈内混熟的人管它叫“理工男”,技术底蕴厚是真的。有次试驾星途的时候,那悬挂韧劲十足,高速并线一点飘忽感没有,不过座椅包裹性略差点意思,是典型偏舒适调校风格。另外据维修师傅私下吐槽,新出的插电混动保养周期稍微紧凑,要是不注意容易误判机油寿命灯,我身边已经有人碰过一次乌龙进站。
海外市场也是奇瑞的一张王牌。我表弟前年去俄罗斯留学回来带回一句话:“中国车便宜耐造,当地抢手货。”六月出口10.63万辆,今年上半年55万以上,都是真金白银堆出来的业绩。有意思的是,据邻居老胡讲,他侄女去年在埃及旅游打滴滴遇见司机用艾瑞泽5Pro,对方专门问“中国制造质量咋样”,感觉国货自信越来越强烈了。
至于长安和长城,两家的表现属于稳扎稳打,没有太大的惊喜但也绝对谈不上掉队。先拿长安自主品牌六月份19.5万辆,同比3%多的小幅提升;1-6月115万左右,也是细水长流那种增长。他们玩“双锋战略”挺溜,一方面深蓝和启源等新系列不断上市,还有传统CS75/逸动撑场面。据隔壁楼技师讲,新款深蓝SL03装配工艺进步明显,就是部分批次玻璃胶密封偶尔偷懒,让用户抱怨雨天渗水——售后处理速度倒还行,只是返厂流程繁琐让人抓狂。群友小胖自测称CS75 PLUS百公里实际油耗8升上下,比官方略高,但动力储备够用,高速超车轻松应付日常通勤需求问题不大。
反观长城,以往受制于新能源转型波折,如今终于缓过来了。一位做二手生意的大哥私下透露,现在坦克300二手行情坚挺,不少硬派越野迷愿意溢价收购。“你别看以前掉链子,现在回暖势头杠杠滴!”他说。今年六月11万辆出货量,同比12%以上增长;上半年56.9万个体户(他原话),基本把去年的阴影甩开不少。而且他们既守住传统SUV阵营,又逐渐推进纯电皮卡啥的新尝试。有趣的是,据坊间八卦传闻,新推出某车型为了迎合南方湿热环境,加装了一套主动除湿系统,好多人第一次见还有点摸不着门道,“防霉防潮,就怕梅雨天闷坏座椅”。
至于接下来谁能坐稳自主第二的位置?我昨晚刷微信群时看到几个汽车编辑互相打赌:七月可能轮到奇瑞超过吉利重登榜眼。不过这种事变数太多,就像隔壁烧烤摊老板常挂嘴边的话:“生意哪有铁定赢输,全凭当天运气。”
写完这些正好赶上下班遛弯,小区停车场远远望去,各种标志闪烁,不管谁排第一第二,每辆车背后都有故事,有烦恼,也藏着希望与期待罢了。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