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方定价八万,中方硬抬到十八万!”这个流传二十年的谣言,像块发霉的陈皮,总有人时不时掏出来咀嚼回味。当真相在信息洪流中裸泳时,谣言早已穿上皇帝的新衣招摇过市,成为某些人颅内高潮的助燃剂。
一、国产桑塔纳的定价罗生门
1983年首辆国产桑塔纳下线时,中国汽车工业正处在敲铁皮造车的青铜时代。德国狼堡的工程师们带着精密模具进驻上海安亭,发现这里的生产线还在用榔头校正车门间隙。初期CKD组装阶段,连一颗螺丝钉都要从德国进口,每辆车外汇成本高达9000美元。当1992年国产化率达到83%时,桑塔纳定价已从最初的18万元降至13.85万元,这个数字在国家计委档案中清晰可查。
二、谣言的病毒式传播密码
这个谣言完美契合了“外企良心,国企黑心”的集体想象。在月薪不足百元的90年代,桑塔纳的“官车”光环与天价标签形成强烈反差,为阴谋论提供了绝佳培养基。人们选择性地忽视中德双方50:50的股比结构——每多赚一块钱,德国股东的口袋就会多进五毛,所谓“中方抬价论”根本是违反商业逻辑的魔幻现实主义。
三、被谣言遮蔽的工业史诗
在谣言狂欢的背后,是中国汽车人用15年完成从CKD组装到自主造车的惊天逆袭。上海大众累计投入100亿建立440家配套企业,培养出2.8万名本土技工,将轿车制造精度从厘米级提升至毫米级。当1997年第100万辆桑塔纳下线时,中国汽车工业终于摆脱用八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的窘境,这才是定价数字背后真正的国家叙事。
在这个后真相时代,谣言就像工业酒精勾兑的假酒——喝下去能获得廉价的快感,却会灼伤思维的肠胃。当我们沉醉于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幻觉时,不妨想想:为什么总有人对抹黑自己国家工业化进程的谣言甘之如饴?这种集体无意识的精神自虐,或许比谣言本身更值得警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