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海外出货猛增,特斯拉工厂裁员,行业格局悄然变化

凌晨三点,装卸场地的灯光冷冷投在一排即将出港的海运集装箱上,钢铁箱体反射着朦胧的湿雾。叉车师傅动作麻利,货箱上的封签贴着大大的“BYD”字样——比亚迪新能源车正准备踏上海外旅程。安静中,总有人低头数着进仓的最后一辆,顺手在表格上小心翼翼写下“97800”这个数字。62万辆,这是比亚迪今年一季度全球总销量。而在同一时刻,大洋彼岸的特斯拉厂区则显得有些沉闷,工位上空了一排,食堂打饭窗口前的队伍比以往短了许多。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关心这些数字背后的故事。马斯克终于改口了,这一句话在电动车行业里比最新爆表续航数据还要劲爆。十几年前的马斯克,面对比亚迪时,不屑的表情堪比法医面对一罐没封好的腐乳。但现在,特斯拉工厂已经悄悄地用上了比亚迪电池,嘴上说着“不服”,身体还是很诚实。这大概也算得上是科技界的精神内耗现场版。

既然马斯克切换了语气,连最倔强的键盘侠们也收敛了起哄。回头细看这组数据,比亚迪一季度净利润45.7亿元,增幅超过10%,海外出口153%的暴涨,比亚迪把新能源出海玩成了惨烈内卷里的独苗,也顺便教育了西方车企,保护主义这块遮羞布,总有揭开的一天。

但事情要是仅仅有数据那么简单,就太对不住这个时代了。有人会问,比亚迪创新高,是天时地利人和还是靠“价格屠夫”打法?其实,单看比亚迪的产品线,从“高攀不起”的仰望U7到带点青春气的“海洋”“王朝”,再到剑走偏锋的荣耀版,价格全覆盖、技术全开花。一边造车,一边像做数学题一样抠成本,也许造车工艺的部分浪漫,已经被用excel做毛利推算的无聊感替代了。

顺便复习一下“底盘动能回收”这种听起来相当高能的黑科技。通俗点说,过去颠簸是浪费,现在颠一颠还能补点电。以前我们只会在案卷里见到“嫌疑人因车辆失控冲入护村渠”,未来说不定要加一句“电池电量回升3%”。比亚迪的底层驱使力,大概是一种在泥泞里攒电的执念。

“自断一臂”问题也不是没人操心。砍掉油车业务,看着像自毁长城,其实是表明决心——把燃油车时代的点滴优越感换成现在的赛道独占。从法医视角讲,解剖病人的时候,总有人质疑切掉健康组织会不会留后患,可不快刀斩乱麻,也许新生就要拖在老伤疤里带病出场。电动车领域不留后路,这不是赌博,是对行业逻辑跟人性弱点的一种拿捏。

对比特斯拉,目前正深陷销量下滑与裁员泥淖,再鼻孔朝天也吹不出花来。市场这东西,总比国际政治和法理都要现实——便宜,皮实,续航强,售后不用打太多电话,就是有市场。至于“品牌溢价”与高端情结,现实是:老百姓兜里搓数月工资,最终买单的还是那份务实。

但这一切还没结束。国外开始加征关税、查补贴、嚷嚷“经济安全”,但光靠用政策拖慢对手,像在案发现场故意搞花“犯罪时间线”——其实谁也无法阻挡中国新能源出口车队每天一茬的增长。极端点说,躺在荣誉本上的西方厂牌,就像红塔山烟盒上的警示标语,“吸烟有害健康”谁都认同,但真喊戒烟,就得掂量下荷包里的实惠。

此时,中国新能源仿佛站在全球舞台中央,头顶探照灯。有人说它“价格战血洗市场”,有人怕它“技术壁垒难以逾越”。我倒觉得:比亚迪只是恰好赶上了一场时代洪水,而不是造出了万能的方舟。一切过往的优势,在产业大转型期都微不足道。昨天的弱者会是明天的赢家,但没有人能永恒高枕无忧。

当然,这场新能源大戏的结局目前还远没有剧透。政策、技术、市场、公众舆论,每一项都能扭转剧情走向。比亚迪能保持多久的头部优势,西方车企还会不会“清醒”过来追赶?我们尚未看到最后一记钟摆落下。

比亚迪海外出货猛增,特斯拉工厂裁员,行业格局悄然变化-有驾
比亚迪海外出货猛增,特斯拉工厂裁员,行业格局悄然变化-有驾
比亚迪海外出货猛增,特斯拉工厂裁员,行业格局悄然变化-有驾
比亚迪海外出货猛增,特斯拉工厂裁员,行业格局悄然变化-有驾

如果说法医工作让我学会了些什么,大概是“死者不会说谎,数据也不会”。但数据只能记录已经发生的事实,不能预测明天那台装卸车会不会又多压进一台新能源,又或者,产业江湖戏法翻新,后发者一夜之间换了主角。

最后一个无解的问题送给正在看这篇文字的你:如果有一天,比亚迪也被后来者迎头赶上,我们还会用今天的标准来宽容它的迟缓吗?产业荣耀和新贵轮替,这种“尸位素餐”的宿命,会不会才是最大的黑色幽默?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