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还没见到,钱先交齐?"这句话最近在小米汽车的准车主圈子里炸开了锅。事情是这样的:小米汽车最近推出了一项新规定,要求预订车主在7天内付清全款,否则订单作废,定金不退。这一规定让不少车主感到困惑和愤怒,尤其是那些车辆还在排产阶段,连影子都没见着的车主。
先说说王先生的遭遇。他在小米APP上预订了一辆SU7Ultra,显示车辆还在排产,交付周期长达25周。突然有一天,他接到交付专员的电话,要求他在7天内支付57.39万元的全款。更让人无语的是,购车协议里还写着小米可以随时通知付款,这与之前客服承诺的"验车后付款"完全不符。
类似的情况在2024年底集中爆发,涉及SU7、YU7等多款车型。不少车主发现,小米APP的付款流程从最初的"验车付款"悄悄变成了"排产期结清"。这种单方面的变更让消费者感到被耍了,尤其是当车辆还没下线时,提前付款意味着要为还没存在的产品承担质量风险。
小米内部人士解释说,提前催款主要是针对两类用户:申请延期排产的和疑似放弃购车的。后者的判定标准包括在车主群里流露出转卖意向,或者拖延办理贷款手续。但这种模糊的筛选机制导致了不少误伤。有车主仅仅因为问了句"订单能不能转让",第二天就被标记为"高风险用户"。
从商业角度看,小米确实面临产能爬坡的压力。SU7Ultra的最长排产周期达到41周,提前锁定资金可以有效过滤黄牛订单。但消费者质疑的是,为什么用灰色小字隐藏关键条款?为什么单方面修改付款流程?更讽刺的是,当某博主在社交媒体上曝光遭遇后,小米的态度从"定金不退"迅速转为协商保留订单,这种差别对待暴露了规则的随意性。
法律界人士指出,小米的购车协议存在三大硬伤。首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格式条款不得加重消费者责任。要求用户为未下线车辆买单,实质上是将经营风险转嫁给消费者。其次,条款严重不对等——小米可以随时催款,却不承诺交付时限;用户逾期即没收定金,却无对应违约责任。最后,关键条款采用灰色小字排版,涉嫌未尽提示义务。
对比行业惯例,小米的做法显得格外突兀。比亚迪、吉利等车企均采用"付首付后验车结清尾款"的模式,特斯拉甚至鼓励用户验车后付款。唯独小米创新出"期车"模式,让消费者为"空气车"提前买单。有法律博主尖锐评论:"合法不代表合理,当合同完全倾向单方利益时,已触碰公平原则底线。"
面对这种情况,消费者并非束手无策。首先,应完整保存催款通知、协议原文、车辆状态截图等证据。其次,可以通过消协12315、市场监管部门等多渠道投诉,特别指出"随时通知付款"条款可能因显失公平被认定无效。最后,借鉴成功案例——有车主通过社交媒体施压后,小米主动协商解决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若车辆存在配置错误或质量问题,即使已付全款仍可依据《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维权。上海某车主就因车辆颜色与订单不符,最终争取到换车处理。但这个过程往往耗时耗力,凸显提前付款的风险。
从"为发烧而生"到"为条款而战",小米正在经历品牌信任的严峻考验。行业专家指出,新势力在产能爬坡期更应注重透明沟通,而非将经营压力转嫁给用户。当车主愤怒表示"不如找黄牛"时,折射的正是对车企用户运营本质的质疑——究竟是把消费者当作合作伙伴,还是现金流工具?这场风波留给行业的思考是:当技术创新遇上商业伦理,天平该如何倾斜?
说到底,消费者买车是为了享受便利,而不是为了被条款绑架。车企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也该多想想用户的感受。毕竟,信任一旦失去,再想挽回可就难了。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