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打电话给我那修车工朋友,他边忙着推门边说:这个新车修起来超简单,比那几款复杂的混动简直轻松多了。我当时就觉得,不知道他是不是被广告洗脑,还是说真有那么一点点原因。
这款智己LS6增程版,价格其实早在预料之中——19.79万起,估算(样本少)在优惠幅度还算合理(不算太坑),但关键是它那些硬核配置,真的是杀手锏。估算,450公里纯电续航,标标准准的够用,你每天通勤50公里,差不多一周一充,扔在车库里几天,也不用担心充电焦虑。
我估算一下它的充电时间:800V快充平台,15分钟回310公里,大概算个经验值——快到我都怀疑是否有误(这段先按下不表)。反正比我去便利店买包零食还划算。更不用说,北方零下20度还能保持九成电池能量,比我预想的要好不少——我之前还以为冬天续航会缩水得厉害。
有个问题,它的续航真的够吗?理论上450+800V超快充,满电满油可以到上海,那沿途服务区要靠喝咖啡驱散等待焦虑——问问自己,日常用车场景会用到这么多续航吗?估计90%的车主,可能永远都用不到这级别的长途能力。
其实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它的增程器静音效果特别令人意外,噪音几乎和纯电一样安静——这可能是技术的高阶玩法吧?我在想,没有经过实地体验,难以百分百相信噪音能低到不上心。你会担心,一台增程车,静谧性会被牺牲吗?我偶尔觉得,增程不就是个伪纯电的说法么。
比起普通增程车,这款用0.01dB的噪音引擎,真的能让SUV变得像个静谧的按摩房。用料和技术都不算差——北方冬天用料的耐寒性,我估算也不差(这点其实挺难,估计白天温差大,电池表现会有差)。而且,亏电油耗5.32L/100km,用92号汽油,是不是很低碳?
我在想,是不是这个油耗还能再低点?30年前油车能做到这个油耗,无非就用硬点技术和成本堆起来的。考虑到它供油兼容全系列油品,一路涨,我倒觉得,或许将来会不会逐渐变成油电终结者?也就是说,买这个车,可能比单纯的纯电车还划算。
你们有没有留意到,它的续航组合很巧妙——6600的电池,50升油箱,能跑到哪里都不用担心中途加油(这段先按下不表),但又不失空间省油的优势。而且,车内空间,头等舱级别,副驾还能直接折叠,像我之前见到另一个朋友的别克,后排座椅都不能完全放平,这点不一样。
我就奇怪了,为什么很多品牌还偏爱大尺寸,像豪华SUV那样追求豪华感,而这款智己LS6有点用料prododo的感觉——空间、科技都还算实在,是不是设计师刻意要抓住家庭第一座舱的核心诉求?这里边的逻辑是不是也像让用户觉得自己像个VIP?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空气悬架那些,调节范围Ma还能匹配不同路况,不知道实际体验会不会像宣传那样灵敏——我倒是觉得,很多新技术在手,就是看能不能别头大。你们觉得,高端配置是不是就一定等于用得顺?
我还有个奇怪的猜测,就是这车的某些技术是不是拼一样拼出来的,像个拼装的拼图——我没细想过,这样的技术深度究竟有多大?可能,或许,真正的技术底蕴还藏在后续的服务和养护中。
换句话说(就这个系列车型来说):价格反超了?15万元到20万区间能搞定的SUV,能配得上这样豪华的配置和续航自由的体验,算不算一种价值的重新定义?我记得有人说过:买车其实买的是感受和未来的想象。你会不会也觉得,这车像是个门票,让我们能看见未来的出行画面?
其实我倒喜欢这样偏激的设计。最后留个问号——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续航和科技吗?或许,下一台车,已经不再是车,而是一个会站着跑的空间梦。也许下一秒,车门一关,出门的瞬间,我就能感觉到,这个新玩法是否只是一场心理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