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比亚迪也有不如意的时候。最近,新款比亚迪汉刚刚上市,降价增配甩出来,看上去挺舍得,结果呢?销量却平平,订单也没想象中多。听销售那边的小张说,这个月新款汉的订单量只有五千多台,不确定是全国数据还是局部,但确实远比预期低。说实话,我一开始还挺惊讶的,毕竟比亚迪这一招够硬气,降了价格,配置还更丰富,怎么就卖不出去了呢?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想起之前一个朋友微信跟我抱怨他的老汉车主身份。你们新款那么便宜,咱老车主不背刺才怪。他说。兄弟,这话一针见血。不止他,老汉车主群里不少人都有这种感觉。买新车一降价,老车主就变成了弃子,优惠和关怀缺席得让人心疼。比亚迪这次降价,力度挺大的,从之前的20多万直降到18万上下,给刚需买家是个实惠,但对老客户而言,难免一种被喜新厌旧的伤感。
这背刺问题,其实不光比亚迪一家存在。回想当年买凯美瑞、迈腾,十几万块入手那还是难事。你和我都知道,15万买凯美瑞?呵呵,难得很。现在呢?有些家用车市场价都开始稳稳地往低走,越做越划算,当然会让老车主和早买的人感觉不平衡。你说这算不算合理?别急,我后面还想聊聊供应链和研发上的那点事。
说到供应链,说白了,比亚迪这新款汉的动力电池也被吐槽了一波。有人说,电池容量比老款降低了,比如原来70度电,现在低调改成了67度左右,续航表面看是635公里,实际体感能不能比之前强还有待市场考验。这里面有个生活化的比喻给大家参考:想象你手里有一只水桶,原装能装70升水,后来改了设计,变成装了67升,但水质更清了,喝着更顺口——听上去挺好的,但如果水少了,那你还会舒服吗?没细想过,但可能是为了提升电池寿命或者安全,把电量调节了。新版本电池重心向更平衡安全性靠拢,供应链压力也大,毕竟电池材料价格波动厉害。
还有订单少这事,销售那头解释,说新款车型频繁加推,反而扰乱了市场节奏。原本预计月销量能破6万台,数据出来才两三万左右,我心算了一下,营收压力不小。毕竟,比亚迪旗下秦系列售价7~12万,竞争激烈,大家压低报价抢市场,这新汉不降价卖,别人早抢跑了。
有人骂比亚迪不照顾老车主,说的是实话。老车主基本成了被区别对待的群体,很多心得不到回应,比如对软件更新不积极,新车优惠不给跟进,真让人气愤。可我稍微转念又想,厂商也不是万能神,从研发到供应链,每一步都得打平衡。如果一味砸钱照顾老客户,新车市场割裂,品牌不好维持的。感觉这话说得有点大,实际上供应链成本和零件周期更悠长,价格调整是迟早的,厂商只能选择一个双方都无奈的中间地带。你觉得一个厂商该怎么在老客户和新客户之间找平衡点?
聊得多了,忽然想到,销售人员那天跟我说:这次新款电池降度数,冻库续航给客户的表面数字拉高了不少,可谁会真开那么远去打卡呢?这话颇有意思,笑着说完大概,心里倒不无道理。实操中的续航和官方数据,差距很正常,买车的朋友到底怎么看待这种游戏规则,才是个问题。
顺便吐槽一句,打算买车的,别看那些朋友推荐,千万别听太多,咱得自己掂量掂量。比如我之前一朋友14万买的秦,现在看到9万多的二手估值,立马炸锅了,我也只能拍拍他肩膀:这市场谁没被背刺过几回。买东西总有人吃亏,汽车不例外。
(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想问问你,我对比亚迪这降价策略看法,没准和你不一样,你觉得他们多用心照顾老车主,还是根本没意识到自己挖了自家墙角?新电池容量下降,是省成本还是换了新技术背景下的权衡?
等你说。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