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卖掉宝马换小鹏的时候,身边人都说我疯了。」在珠江新城的停车场里,32岁的张明轻点中控屏幕唤醒智能驾驶时,嘴角扬起得意的笑。这位拥有三代宝马燃油车使用史的车主,如今成了小鹏P7+首批用户,「买车那天销售说这是『油智同价』,我当时不懂,直到发现这台车连后排座椅都带按摩功能。」
正是无数个张明这样的选择,让小鹏P7+在2025年新能源战场杀出重围。这款车创造了行业前所未有的现象:每卖出3台就有1台来自燃油车置换,其中40%前任车主来自德日系品牌。当车企还在纠结续航里程时,小鹏用「油车价格+百万级配置+真智能体验」的组合拳,改写了整个行业的定价规则。
---
从燃油到智能:置换潮背后的消费升级
广州天河城的地下车库里,工程师李伟正在给自己的小鹏P7+设定周末自驾路线。这台取代了他服役七年的本田雅阁的智能轿跑,最令他惊喜的并非续航里程,而是连续驾驶四小时不腰疼的座椅。「以前觉得座椅通风是百万豪车专利,现在居然成了标配。」这种藏在细节里的豪华感,正在颠覆传统购车理念。
小鹏的用户画像透露出一个关键趋势:76%的95后买家将人生第一台车锁定新能源。他们不像父辈那样迷恋发动机声浪,而是在意周末露营能否外放电煮火锅,关注语音助手能不能听懂方言指令。当某位丰田车主发现车载系统能记住丈母娘家的导航路线时,这场新旧势力的对决已见分晓。
---
科技平权的定价哲学
「智能配置不该是富人专属。」小鹏产品总监在内部会议上的这句话,最终化作行业震动。P7+将价值3万元的智能驾驶系统全系标配,这让同价位的燃油车顿时黯然失色。就像智能手机普及前夕,当用户发现二十万的车能自动泊车、高速领航,传统的天窗、真皮座椅顿时成了「上个时代的赠品」。
在深圳龙岗交付中心,我们遇到了刚提车的王女士。这位曾经的奔驰C级车主,现在每天最期待的竟是通勤路上看车载系统学习她的驾驶习惯。「以前觉得自动驾驶是期货,现在每天上下班都在用。」她展示的中控屏数据显示,智驾系统已为她规避了17次潜在风险。
---
真实场景中的智能进化
2025年春运期间,超过九成P7+车主开启智驾模式返乡。有位车主创造了单程10850公里的智驾纪录,相当于从广州到哈尔滨往返两次。这些真实场景的数据喂养,让系统学会了识别冰雪路面的反光,能从容应对团雾天气。当其他车企还在实验室模拟路况时,小鹏的AI已在真实世界里积累了相当于人类司机200万年的驾驶经验。
湖南车主刘强分享了他的「高速历险记」:暴雨天行驶时,系统比人类提前3秒发现故障车辆,平稳完成五车道避让。「那一刻我确信,智能驾驶不是营销噱头。」这种技术信任一旦建立,就再难回到手动驾驶时代。
---
年轻家庭的第一台科技车
翻开小鹏的用户手册,会发现大量针对家庭场景的设计巧思:后排座椅83%的按摩使用率,源自工程师观察到的「妈妈哄睡孩子时的腰部劳损」;2221L的扩展容积,让婴儿车不用折叠就能放入;甚至充电盖板的开启角度,都考虑到了孕妇的操作便利。
「以前觉得智能汽车是极客玩具,现在发现是育儿神器。」90后宝妈陈婷边说边演示,车载摄像头让她在超市购物时也能随时查看后排熟睡的宝宝。她的P7+行程表记录着真相:每周载孩子上兴趣班的路程,比商务接待多出三倍。
---
生态协同创造长期价值
在广州黄埔的研发中心,工程师正在调试全球首个车机与无人机联动的露营模式。未来车主只需说「我要拍星空」,车辆就会自动泊入最佳拍摄点,车顶升起无人机进行环绕航拍。这种打破硬件界限的场景创新,正在构建真正的智能生态。
当友商还在纠结屏幕尺寸时,小鹏已着手布局「移动智能空间」:即将量产的飞行汽车能自动识别车主位置垂直起降,人形机器人可以帮车主搬运快递上车。这些看似超前的布局,实则都在回答同一个问题:当汽车不再只是交通工具,用户的生活会如何进化?
站在珠江入海口眺望,一艘满载小鹏新车的滚装船正驶向欧洲。甲板上整齐排列的P7+在夕阳下泛着金属光泽,像极了十年前中国智能手机出海时的模样。这场始于「油电同价」的变革,终将演变为智能出行标准的重新定义——当科技真正回归用户体验,每个普通人都能平等享受技术进步的红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