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10月新能源车圈炸锅!免税门槛突然变天
2025年10月初,工信部、财政部、税务总局三部门联合发布新政,直接把新能源车圈搅得沸沸扬扬。
从2026年1月1日开始,想买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享受免购置税优惠?行啊,但你的纯电续航必须达到100公里!
这消息一出,车企连夜开会,消费者当场懵圈。
之前不是43公里就能免税吗?怎么突然加码了?
更绝的是,这政策像极了给车企下了道硬指标——要么升级技术跟上节奏,要么眼睁睁看着免税蛋糕被切走。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政策到底咋回事?背后藏着啥玄机?对咱们买车又有多大影响?
第一部分:2025年10月突袭的新政,到底卡死了哪条线?
时间拨回2025年10月9日,工信部等三部门官网发布了一份文件,名字叫《关于2026—2027年减免车辆购置税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要求的公告》。
这份文件的核心内容就一句话——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的纯电动续驶里程,必须不低于100公里。
看似一句话,其实改变了整个插混车市场的游戏规则。
对标来看,原来2024年的政策标准是纯电续航43公里就能免税,这一下子涨到了100公里,足足增加了2.3倍多。
简直像给车企来了个措手不及的突袭。
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官方没有明说,但稍微有点眼光的人都能看明白——这是针对那些打着新能源旗号,实际却混不出节能效果的车型去的。
过去的几年里,不少车企为了抢占免税的便宜,把纯电续航做得非常鸡肋。
43公里的纯电续航,看起来刚好能满足日常上下班,但实际上消费者买了这样的车,大多数时间还是在烧油。
一周可能就充一次电,甚至有人开着插混车硬生生当成燃油车来用,一年到头充电次数屈指可数。
这种现象有个通俗的说法,叫"伪新能源"。
车子名义上是新能源,实际排放和油耗和普通燃油车差不了多少。
政策还白白给了免税的好处,这笔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所以工信部才出手了,直接把纯电续航的门槛从43公里提到了100公里。
这下子就像是给车企画了条铁杠杠——要么真的投入研发,把电池做大,把电驱的效率提上去;要么就别想享受免税的优惠,老老实实按燃油车的标准来交购置税。
举个真实的例子,之前市面上有很多插混SUV,纯电续航大概在50多公里,消费者平时上班来回五十公里以内,确实能纯电解决。
但是一旦周末想出去玩,跑个短途,那就得烧油了。
长期这样开下来,一年下来也省不了多少油钱,节油的效果可能也就百分之十几二十。
现在要求纯电续航到100公里,意思就是说,日常通勤基本上能纯电搞定——比如说你一周充一次电,就够你上班五天来回跑。
这样的话,真正能实现短途靠电、长途靠油的节能初衷,而不是挂着新能源的名号却在烧油。
官方公告的出处就是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在2025年10月9日发布的第24号公告。
这份文件一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生态就开始产生变化了。
第二部分:100公里纯电续航,到底是啥水平?技术门槛有多高?
听起来100公里纯电续航好像没那么难。
现在满大街都是纯电动车,续航五六百公里的车到处都是。
插混车只要100公里纯电续航,这点要求应该很容易实现吧?
但实际上,真没有那么简单。
看起来就是在电池上加码,但背后牵扯到整车的设计、电池技术、成本控制的整个体系。
要做好这件事,不是那么容易的。
先从电池的角度看。
插混车的电池根本没办法和纯电动车比。
纯电动车就是靠电池来跑,所以电池可以做得很大。
但插混车还得塞下一个发动机、一个油箱,空间本身就很紧张。
为了控制成本和车重,之前主流的插混车电池容量都在10度到15度电之间,对应的纯电续航可能就是43到70公里。
现在要提升到100公里,电池容量至少得20度电以上,有的甚至更多。
这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电池要变大,重量要增加,体积也要增加。
看看比亚迪的真实数据就明白了。
2025款秦PLUS DM-i有个55公里版本和一个120公里版本。
55公里版本的电池容量大概10多度电,120公里版本的电池容量就接近20度电了。
宋PLUS DM-i也是一样,75公里版本配12.9度电,112公里版本配18.3度电。
每增加一倍的续航,电池容量基本上也得翻倍。
电池大了以后,问题就来了。
插混车的底盘空间就那么点大,得在发动机舱、后备箱,甚至座椅下方去"抠"空间放电池。
这对车企的设计能力要求就很高了。
不仅要保证车的使用空间,还要保证安全性,还要保证电池的散热效果,各种因素都得考虑。
再看电驱系统。
纯电续航越长,电机和电控系统的要求就越高。
之前续航只有43公里,电机可能就在低速短距离的情况下工作。
现在续航到100公里,意味着你日常通勤,特别是城市早晚高峰的堵车路段,电机需要长时间高负荷地工作。
电机要长时间跑,还不能发热,电控系统要精准地分配电量,不能让电池虚电。
这些都不是小事儿,都需要真刀真枪的技术投入。
成本的压力也很现实。
电池大了,采购成本就上去了。
增加的10度电,按照2025年磷酸铁锂电池的成本来算,大概是370块钱一度电。
那么多增加的电池,成本就要多掏3700块钱。
如果用的是三元锂电池,成本更高,一度电要480块钱,那就得多掏4800块钱了。
这笔钱从哪里来呢?
车企自己消化就得压缩利润,转嫁给消费者就得涨价。
反正不可能是天上掉馅饼,消费者平白无故享受。
现在市面上真正能做到100公里纯电续航的插混车,其实也没那么多。
比亚迪的宋PLUS DM-i 2025款,最高版本的纯电续航是160公里(CLTC工况)。
秦PLUS DM-i 2025款,最高能到128公里CLTC,折换成WLTC工况就是100公里。
还有一些高端品牌,比如长城的魏牌蓝山,续航更长。
理想的增程车,续航都在200公里以上。
但这些车大多数都是中高端车型,要么本身定位就是长续航插混。
那些10万到15万块钱的主流插混车,比如说吉利帝豪PHEV、长安的一些车型,之前的主流续航还在43到70公里之间。
现在一下子要提到100公里,技术迭代的压力就非常大了。
有个数据可以说明这个现象。
从今年1月到9月,国内的插混车销量差不多是294万辆,占新能源车市场的占比已经达到了差不多三成多。
但是这些车里面,有多少能达到100公里纯电续航呢?
肯定远远不到一半。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接下来有一大批车型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第三部分:政策背后藏着啥深意?是刁难还是真为了节能?
这政策乍一看,就像是工信部在给车企上紧箍咒。
但如果往深处想,其实这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从国家能源战略的角度来看,新能源车推广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让数字好看。
不是说我们的新能源车销量在世界上第一,就完成任务了。
真正的目标是什么呢?
是切切实实地降低油耗,减少碳排放,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
插混车这个东西,之所以能火起来,就是因为它有"可油可电"的灵活性。
这个特性让消费者觉得很方便,既能用电省油,又不用担心续航焦虑。
所以插混车就成了很多人的过渡选择。
但问题是,不少消费者买了插混车以后,并没有真正地去用电。
纯电续航本来就短,充电频率很低,一周也许就充一次电。
结果就是这样的车,实际的油耗和普通燃油车差不了多少,甚至有时候还更费油,因为多了一块电池的重量。
这样的话,政策的初心就没有达到。
没有真正地在做节能减排,反而是在浪费资源。
所以工信部提出100公里的要求,其实是在强制推行一个新的逻辑——让插混车变得更像电动车。
100公里的纯电续航,大概能覆盖日常的通勤需求。
你想想看,一周五天上班,每天往返50公里,一周也就250公里。
100公里的续航,一周充一次电,基本上能满足大部分日子的纯电跑行。
只有周末如果要长途,才需要用到发动机。
这样一来,一辆插混车一年的燃油消耗,能降低百分之十几到二十,这对国家的能源安全来说,是实打实的贡献。
全国有几千万辆插混车,要是都能这样节油,加起来就是一个巨大的能源节省。
其次,这政策是在倒逼车企做技术升级。
过去有些车企的做法就是什么呢?
就是靠堆配置、降成本来赚快钱。
电池用最便宜的,电驱系统做得最简单,反正能卡在43公里的门槛就能免税,这样的车就能大卖。
现在政策一收紧,这条路就走不通了。
要么加大研发投入,升级电池的能量密度,优化电驱的效率。
比如说用更轻、更高效的新型电池技术,或者是改进电机的工作效率。
要么就被市场淘汰,因为消费者又不傻。
同样的价格,他肯定会选续航更长、更省油的车。
像比亚迪、长城这样的企业,早就看准了这个方向,提前投入研发了长续航的插混技术。
比亚迪的第五代DM技术,长城的Hi4混动系统,这些都是为了应对续航升级的需求。
这样一来,他们就能凭借技术优势,在新政策下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反过来,那些小品牌,那些靠着挤水分活着的企业,就直接被新政策淘汰了。
这就像一次大浪淘沙,把那些"伪新能源"踢出去,留下真正有技术、真正能节能的好产品。
从更大的视角看,这政策其实就是在给新能源车市场"挤水分"。
不是为了刁难谁,而是为了推动整个产业向前发展。
真正的好企业、好产品,会在这个过程中活得更好。
那些只想着偷懒赚快钱的企业,就没什么机会了。
第四部分:网友炸锅了!这些担忧靠谱吗?
政策一出来,网上就炸锅了。
网友们的评论五花八门,有的人担心续航太长了,有的人怕电池太重反而费电,有的人纠结现在是买还是等。
咱们就挑几个最典型的问题,好好聊一聊。
第一个问题是:100公里续航真的必要吗?
一些网友说,我平时就是上下班开车,最多也就五十公里,干嘛非得要100公里呢?
43公里完全够用啊!
这个疑问其实很正常。
但要理解的是,官方没有说非得所有人都要买100公里续航的插混车。
而是说,如果你想享受免购置税的优惠,那就得100公里起步。
如果你真的只需要50公里左右的续航,市场上肯定还会有不免税的插混车可以选择。
比如一些商用车、低端车型,可能还会坚持做50公里左右的版本。
只不过,你就得正常交购置税,不能占这个政策的便宜。
到底能省多少钱呢?
2024年的政策,每辆新能源乘用车免税额上限是3万块钱。
2026年以后会变成1.5万块钱。
所以如果你的车够格免税,能省三万块。
如果不够格,就一分钱都省不了。
换句话说,政策给了消费者一个选择——想省钱就得要更长的续航,想图便宜就只能放弃免税。
各取所需,谁都没吃亏。
第二个问题是:电池大了是不是反而更费电?
一些网友有这样的担心。
他们觉得,电池加大了,车重肯定增加。
车重一增加,是不是油耗也会增加呢?
这样的话,长续航的优势就没有了。
这个逻辑看似有道理,实际上现在根本不是这样。
确实,增加10度电的电池,车重会增加100到150公斤。
但现在的电池技术,早就不是十年前的那个样子了。
比如说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宁德时代的CTP技术,这些都是新一代的电池技术。
它们的能量密度比之前高得多,同样的续航,电池包的重量反而可能更轻。
而且车企在设计整车的时候,会优化各个部分的配重,比如调整电池的布局位置,来抵消电池增加带来的车重上升。
实际上对油耗的影响,微乎其微。
更重要的一点是,100公里的纯电续航,能覆盖大部分日常通勤。
这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在城市里跑的时候,你大多数时间是在用纯电。
纯电的时候,电动机工作,不烧油。
电动机的能量转化效率有多高呢?
达到了85到90之间。
反过来看燃油发动机,它的能量转化效率是多少呢?
只有30到40。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一辆燃油车的发动机,油一进去,能转化成动力的,也就三成到四成。
剩下的六成到七成,全部浪费成了热量。
所以从整体的能耗来看,用电驱的效率远高于燃油发动机。
加上现在的电池重量没增加多少,整个车子用电的比例又大幅增加了,总体的节能效果肯定是更好的。
根本不用担心电池大了反而费电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现在应该买还是应该等?
这是最纠结的问题。
很多人在想,政策2026年才执行。
那我现在买一个43到70公里续航的插混车,能否利用这个时间差,抄底免税?
如果你想现在买,确实有几个因素需要考虑。
第一个因素是时间线。
2025年12月31日之前,只要你买的车已经列入了免税目录,就能享受免税。
但是从2026年1月1日开始,新的标准就生效了。
原来列入目录但不符合新标准的车型,就会被撤销出来,失去免税资格。
这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你在2025年底买的43到70公里续航的车,虽然当时能免税,但是如果你想转手卖二手车,从2026年开始就没那么值钱了。
因为新买的人再买同样的车,就享受不了免税的优惠了。
二手车的残值会被拉低。
第二个因素是你的用车周期。
如果你只想开一两年就换车,那现在买43到70公里续航的车,性价比还不错。
抄底享受免税,虽然二手残值低一点,但综合来看还是划得来。
但如果你打算长期开,比如说开个三年以上,我的建议就不一样了。
不如再等等,等2026年新车上市以后再买。
到那个时候,长续航的插混车市场会有一大波新品上市。
这些新车的技术会更成熟,续航更长,各方面的配置也更完善。
虽然可能贵几万块钱,但是长期使用的成本会更低。
充电频率低,油耗也低,三年开下来,这几万块钱的差价完全能赚回来。
算总账的话,可能比现在买更划算。
这是一个很个人化的选择,没有绝对的对错。
但至少要明白这里面的逻辑,不要被表面的优惠给迷惑了。
结语:新能源车"去伪存真"的关键一步
新能源汽车在中国走到今天,已经经历了好几个阶段。
从最早的补贴政策,到后来的免税政策,再到现在的技术门槛提升,每一步都在推动整个行业往前走。
这一次100公里的门槛调整,看起来只是一个小的技术标准变化。
但实际上,这是新能源车市场的一次重要分水岭。
从前的插混车市场,有点像一个大杂烩。
各种档次的车都在那儿卖,有的真的在做节能减排,有的就是在挂羊头卖狗肉。
消费者也分不太清楚,就看续航数字和价格,觉得便宜就买了。
现在政策一收紧,就像给这个市场来了个大扫除。
"伪新能源"的车没法子继续免税了,自然就开始掉队。
真正投入研发、技术实力强的企业,反而在新政策下活得更滋润。
对消费者来说,这其实是一件好事儿。
因为你能买到的插混车,从此以后都是真正能节能的产品。
没有那些虚虚实实的车型来浑水摸鱼。
你要的就是真材实料,用电驱代替燃油,真真切切地省油。
对整个行业来说,这也是一种良性的竞争。
大企业用技术说话,小企业要么跟上来,要么就出局。
这样的压力,反而会推动整个产业快速进步。
新能源车的前景,最终还是要靠技术来说话。
不是靠政策的补贴,也不是靠免税的优惠,而是靠真正的创新能力。
只要有这个能力,政策的变化反而成了一个机会。
没有这个能力,再多的优惠政策也救不了。
所以这一次的政策调整,看似是在给车企出难题,实际上是在给整个新能源车行业指一条光明的路。
去掉虚的,留下实的。
这样下去,中国的新能源车,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真正站稳脚跟。
各位要是在2026年之前还想买车,千万别被旧政策的尾巴忽悠了。
看清楚自己的需求,算好了账,再做决定。
这样才能买到既划算又靠谱的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