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下午,山东威海的一家店铺前,一辆白色的小米SU7静静地停在路边。 店内,车主正和一位女性朋友闲聊,谁也没想到,几米外的汽车会突然“活”过来。 监控画面记录下了这一幕:车辆毫无征兆地启动,车灯亮起,方向盘自动转动,车身缓缓驶离原位。 店内的女子发出一声惊呼,车主愣了一秒,随即冲出店门追车。 车辆移动了十多米后停下,留下两人面面相觑,心中满是后怕和困惑。
9月30日,这段监控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 车主向媒体表示,事发时他的手机放在口袋里,车钥匙也未触碰,车辆却像被远程操控一样自动行驶。
他第一时间联系了小米客服,对方推测可能是手机误触导致远程启动功能激活。 但车主对此解释并不满意,他强调自己全程未操作手机,并提供了完整的监控录像作为证据。 视频中清晰显示,车辆启动前无人靠近,驾驶座空无一人。
事件引发网友热议,不少人联想到科幻电影中的自动驾驶场景。 智能汽车的安全性成为焦点话题,有用户质疑:“如果手机随便碰一下就能让车开走,那停在路边岂不是随时可能‘丢’? ”
也有小米车主表示担忧,担心自己的车辆会出现类似问题。 小米汽车官方微博下,留言数量快速增长,要求官方给出详细说明。
10月3日22点37分,小米公司发言人通过微博发布正式回应。 声明中提到,公司高度重视该事件,已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工作组展开调查。 工作组与用户协同核实,调取了用户授权的手机APP操作日志和车辆后台数据。
调查过程征得用户同意后,小米获取了两部手机的操作日志,一部是女车主的iPhone 16 Pro,另一部是男车主的iPhone 15 Pro Max。
数据分析显示,在用户描述的时间窗口内,车辆后台记录与iPhone 15 Pro Max的操作日志完全匹配。 具体来说,车辆收到了来自这部手机发出的泊车辅助指令,指令触发时间为事件发生时的准确时刻。
车辆在接收到指令后,激活了泊车辅助功能,并自动执行了泊出车位操作。 小米强调,该功能激活的前提是手机蓝牙与车辆保持近距离连接,以确保指令来源的可靠性。
针对用户最初反馈的“iPhone 16发出指令”说法,小米在调查中发现了一个沟通误会。 线上客服在与用户交流时,将设备型号标识符“iPhone 16,2”错误解读为设备型号“iPhone 16”。
而实际上这一标识符对应的是iPhone 15 Pro Max。 这一信息混淆导致用户误解,小米对此表示歉意,并承诺优化客服培训流程。
小米SU7的泊车辅助功能设计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触发。 用户需在手机APP内进入“泊车辅助”界面,选择“直线移车”选项,并长按确认按钮。
系统随后会检测周围环境,通过传感器控制车辆移动。 正常情况下,这一流程旨在防止误操作。 但在此次事件中,推测手机可能在口袋或桌面上被意外触碰,完成了指令发送。
智能汽车的数据记录机制在此次事件中起到关键作用。 小米SU7的后台系统详细记录了车辆状态、指令接收时间和手机设备信息。
数据对比显示,iPhone 15 Pro Max的日志中明确有一条泊车辅助指令发送记录,时间戳与车辆启动时刻高度吻合。 这种数据透明度为调查提供了依据,但也引发用户对隐私保护的讨论。
车主在事件后提出质疑,认为车辆在无人状态下应增加物理安全机制。 例如,部分品牌要求驾驶座必须有人或刹车踏板被踩下才能执行移动指令。
小米SU7的泊车功能允许远程操作,虽提升了便利性,但也增加了意外启动的可能性。 行业标准中,对远程控车的安全冗余措施尚无统一规范。
小米在回应中未提及具体技术改进计划,但表示将持续优化用户体验。 目前,车主已认可调查结果,事件告一段落。
网络舆论中,有声音呼吁厂商加强用户教育,明确远程功能的风险提示。 社交媒体上,部分用户分享了自己使用手机控车时的注意事项,比如避免将APP放置在手机易触位置。
汽车行业专家指出,智能网联功能在提供便捷的同时,需平衡安全边界。 此次事件的数据追溯过程展示了技术诊断能力,但用户与厂商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依然存在。 小米客服的失误说明,专业术语的通俗化解释在售后服务中至关重要。
威海事件的车主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仍会使用小米汽车的智能功能,但会更加谨慎地保管手机。 监控视频中追车的画面,已成为智能汽车时代的一个标志性场景。 随着更多品牌推出类似功能,用户需逐步适应科技带来的双面性。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小米公司发言人的回应微博下,已有超过五千条评论。 部分用户认可小米的快速响应,也有人建议增加二次确认步骤以防误触。 车辆数据与手机日志的匹配结果,为类似纠纷提供了解决范本。 整个事件从发生到澄清,历时四天,涉及技术、沟通和用户心理等多层面因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