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许多城市里,我们都见过这样的场景:一片熟悉的旧厂房,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几天之内就变成了一片平地,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高楼大厦。
我们一边感叹着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一边又在心里默默地问,那些曾经代表着我们城市骄傲的老工厂,它们的故事,是不是就这样被永远地抹去了?
在武汉,这个曾经被誉为“大武汉”的工业重镇,这种感受可能来得更加强烈。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一个已经消失在地图上的名字——湖北交通汽车配件厂,看看它的故事,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思考。
对于很多老武汉人,特别是住在硚口区简易路附近的居民来说,“湖北交配厂”这个名字或许并不陌生。
它的全称是湖北交通汽车配件厂,地址就在简易路67号。
这个厂子可不是什么小作坊,它是1952年建立的,是正儿八经的“全民所有制企业”。
在那个年代,这块牌子分量十足,意味着它是国家的工厂,是全体人民的财富,在这里上班,端的是一份让人羡慕的“铁饭碗”。
根据官方的资料记载,这个厂占地面积有2.3万平方米,差不多是三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厂房面积也有1.5万平方米,规模相当可观。
它的上级单位是湖北省交通厅和后来的湖北省公路客运集团公司,这也就决定了它的主要任务——为全省的交通运输服务。
它生产什么呢?
主要是汽车水泵和发动机叶轮。
可能很多人对这两个零件没什么概念,咱们打个比方,如果说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那水泵就负责给心脏降温,防止它过热“罢工”;叶轮则像是肺叶,帮助发动机更好地呼吸和运转。
在那个汽车还很金贵的年代,能生产这种核心部件,绝对是技术和实力的象征。
可以想象,当年湖北省内公路上奔跑的一辆辆长途客车、运输货车,很多都装着这个厂生产的配件,它们是保障湖北交通大动脉顺畅运行的幕后功臣。
然而,时间来到了2000年,新旧世纪交替,整个国家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经济的浪潮冲击着每一个角落。
许多像湖北交通汽车配件厂这样的老国企,都开始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有一份当年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
那一年,厂里职工总共有506人,听起来还挺多。
但仔细一看,真正在岗位上干活的只有140人,而下岗的职工竟然多达221人,比上班的还多,另外还有145名离退休的老同志。
这意味着,工厂背负着沉重的人员包袱。
更关键的是,作为一个技术型工厂,所有的工程技术人员加起来只有9个人。
这背后反映出的,是人才的流失和技术创新的乏力。
再看看钱袋子,工厂的总资产有1829万,但欠下的债务也高达1368万,算下来净资产只剩下461万,日子过得紧巴巴。
最让人心酸的是,这么大一个厂,全年的销售收入只有25.4万元。
这个数字,可能还不如现在市中心一家小餐馆一年的流水。
这些冰冷的数据,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工厂不怎么赚钱了,养活不了那么多人,技术也跟不上了,陷入了困境。
这不仅是一个企业的困境,更是那个时代无数老国企转型的阵痛缩影。
当文字记录变得苍白,幸好还有人选择用镜头为这段历史留下最后的见证。
摄影师周国献先生,在2017年到2019年间,三次探访了这座工厂,他的照片为我们拼接出了工厂生命最后三年的轨迹。
2017年5月,他第一次去的时候,厂区里已经听不到机器的轰鸣声了。
为了能有点收入维持下去,工厂把一部分厂房租了出去。
一边是堆满货物的仓库,另一边,竟然变成了一个热热闹闹的菜市场。
昔日生产精密工业零件的地方,如今充满了讨价还价的叫卖声和瓜果蔬菜的清香,这种奇特的景象,透着一股心酸,也透着一份为了生存下去的无奈。
仅仅过了不到一年,2018年3月,当摄影师再次来到这里时,情况急转直下。
那个租出去当仓库的厂房已经搬空了,巨大的车间里空空荡荡,只有灰尘在阳光下飞舞。
而那个曾经人声鼎沸的菜市场,也彻底废弃了,散落的摊位和垃圾遍地都是,一片死寂。
照片里的景象,让人看了心里发凉,仿佛能感受到一个生命体正在慢慢停止呼吸,那种荒凉感扑面而来。
最后的结局,在2019年2月来临。
这一次,镜头里不再有厂房,不再有仓库,也不再有菜市场。
一切都被夷为平地,2.3万平方米的土地上空空如也。
唯一剩下的,是那座孤零零的工厂大门,像一块墓碑,无声地矗立在那里,告诉每一个路过的人:这里,曾经有一个辉煌了半个多世纪的工厂。
湖北交通汽车配件厂从诞生、辉煌,到挣扎、消亡,整个过程不过六十多年。
它的故事,其实是中国许许多多工业城市发展历程中的一个普通片段。
我们当然理解,城市需要发展,老旧的厂房需要为更现代化的设施让路,这是历史的必然。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一点?
“大武汉”的称号,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由无数个像湖北交通汽车配件厂这样的工业企业,用几十年的钢与火、汗水与智慧一点点铸就的。
这些老厂房,不只是一堆砖头和水泥,它们是城市的年轮,是几代人的集体记忆,是这座城市之所以成为“大武汉”的根基。
当它们被轻易地推倒,我们失去的,可能不仅仅是建筑本身,更是一段可以触摸、可以感知的历史。
我们感谢像周国献先生这样的记录者,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在推土机到来之前,为我们抢救下这些珍贵的影像。
这些照片,让我们在今天依然能够看到那些消失的工厂的模样,让我们知道来时的路。
也许我们无力阻挡城市改造的步伐,但至少,我们可以选择记住。
记住那些为城市做出过贡献的工厂,记住那些在工厂里奉献了一生的父辈祖辈,记住那段火热而光荣的工业岁月。
因为只有记住了过去,我们才能更清楚地知道,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又要走向何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