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价跌到16万,车企快扛不住了,你的爱车可能变废铁

最近您要是去逛逛汽车市场,可能会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车价好像坐上了滑梯,一个劲儿地往下跌。

特别是新能源车,以前动不动就得二十多万,现在好多不错的车型,十六七万就能拿下了。

根据数据,就拿2024年来说,新能源车的平均价格已经从去年的十八万四千块,掉到了十六万一千块,实实在在地便宜了两万多。

这让很多想买车的朋友觉得是捡着了便宜,但您要是觉得这只是车企在搞促销、打打折,那可就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

车价跌到16万,车企快扛不住了,你的爱车可能变废铁-有驾

这根本不是打折,这是一场刺刀见红的生死战,很多车企都快撑不住了。

而在这场混战背后,一个更大的变化正在悄悄发生,那就是我们熟悉的“汽车”,可能很快就要变成一个我们完全陌生的新物种了。

咱们先说说这价格战有多残酷。

车价便宜了两万多,听着是消费者得了实惠,可车企的利润呢?

从去年还算过得去的百分之七点八,直接被砍到了百分之四点三,几乎是腰斩。

这是什么概念?

打个比方,以前卖一辆二十万的车,车企还能赚个一万五千块,现在可能就只能赚八千多块了,这还没算上各种营销和运营成本。

很多热门车型,甚至是在亏本卖,卖一辆亏一辆,图的就是个市场占有率,希望把对手先耗死。

这场战争最先淘汰的是哪些企业呢?

就是那些没想明白未来汽车到底是什么,只会简单“堆料”的厂商。

它们以为,把车壳子造得好看点,里面塞个大屏幕,装上冰箱彩电,再吹嘘一下百公里加速有多快,就能糊弄过去了。

车价跌到16万,车企快扛不住了,你的爱车可能变废铁-有驾

实际上,这种只是把油车的发动机换成了电池的“电动壳子车”,在市场上已经被消费者看穿了,直接被扔到了竞争的边缘地带。

因为汽车行业真正的革命,压根就不在这些表面功夫上。

那么,真正的变化到底是什么?

第一个,也是很多人还没意识到的,就是汽车的能源角色正在被彻底颠覆。

以前,车就是个消耗品,是个“用电大户”或者“喝油老虎”。

但现在,尤其是电动车,它正在变成一个可以参与到整个能源体系里的“移动充电宝”。

很多人还在抱怨充电难,节假日高速服务区充电桩要排队。

但我们换个角度想,根据统计,咱们国家现在有超过三亿辆的汽车保有量,想象一下,如果这些车大部分都换成了电动车,它们所有的电池储能量加在一起,将是一个天文数字,足以储存我们国家一整天的用电量。

这就像一个遍布全国、可以随时移动的巨大储能网络。

国庆节高速堵车,开油车的朋友在服务区心急火燎地排队加油,而开电动车的朋友呢?

把车插上充电桩,然后不慌不忙地去吃饭、逛街。

更有意思的是,在用电高峰期,你甚至可以设置让你的车反向给电网输送电,等你回来的时候,不仅车充满了,手机上可能还收到了“卖电”赚来的几十块钱。

车价跌到16万,车企快扛不住了,你的爱车可能变废铁-有驾

这听起来像科幻片,但在广东、江苏等地,这种“车网互动”(V2G)的技术已经开始试点。

你的车不再是单方面从电网抽血的负担,而是变成了城市电网的“调节器”和“蓄水池”,在用电高峰时放电,低谷时充电,不仅能帮你省钱,甚至还能赚钱。

如果说能源属性的改变是汽车有了“新身体”,那么软件和智能的进化,就是给它装上了“新大脑”。

过去我们买车,最关心的是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

到了电动车时代,变成了三电:电池、电机、电控。

但现在,这些硬件的比拼已经越来越没意思了,因为大家的水平都差不太多。

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已经转移到了看不见的软件和智能化水平上。

未来的好车,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机器,而是一个能听懂你、理解你的贴心伙伴。

你一上车,对它说一句“我上班了”,它就自动规划好最不堵的路线,播放你喜欢的音乐或新闻,同时把空调和座椅调整到你最舒服的状态。

你疲惫地回到车里说“我想休息一下”,它能自动放倒座椅,拉上遮阳帘,营造一个安靜的私人空间。

这一切的背后,是复杂的操作系统、人工智能算法和强大的芯片算力在支撑。

车价跌到16万,车企快扛不住了,你的爱车可能变废铁-有驾

所以我们看到,华为、小鹏这些公司都在拼命研发自己的车载操作系统,而不是简单地买一套方案装上就行。

芯片方面,地平线、英伟达这些科技巨头也在激烈竞争,不断推出算力更强的平台。

从研发投入就能看出趋势:2024年,国内头部的几家新势力车企,研发投入占收入的比重都超过了百分之十五,而很多传统车企还停留在百分之八以下。

这多出来的钱,就是投给了软件、投给了未来。

谁不在这方面下功夫,谁就会在未来的竞争中彻底出局。

随着车变得越来越聪明,它的功能也在发生第三重深刻的变化:它正在从一个单纯的代步工具,变成我们的“第三生活空间”。

家是第一空间,办公室是第二空间,而汽车,正在成为那个可以让我们独处、放松、工作的第三空间。

在成都、杭州的一些高新科技园区,已经有不少上班族把自己的智能电动车当成了移动办公室和午休舱。

中午在车里开个视频会议,既安静又私密;晚上加班晚了,不想回家打扰家人,干脆就把座椅放平,在车里睡上一觉。

得益于现在动辄一百多度电的大电池,驻车空调开一整晚也毫无压力,比住酒店划算多了。

这还只是开始,等到未来高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成熟了,方向盘、油门、刹车这些东西都可能被取消,车内的空间将被彻底解放。

那时候的车,可以是一个移动的卧室,让你在长途旅行中也能睡个好觉;可以是一个移动的会议室,座椅可以旋转,方便和同事面对面讨论;也可以是一个移动的电影院,拥有环绕音响和超大屏幕。

车价跌到16万,车企快扛不住了,你的爱车可能变废铁-有驾

日本人发明了胶囊旅馆,欧美人喜欢开房车出游,而我们中国人,很可能最先实现“车停在哪,家就在哪”的全新生活方式。

那么,这就引出了一个终极问题:在这样的未来,我们真的还有必要自己花钱去“买”一辆车吗?

大家可以冷静地想一想,一辆私家车,一天24小时里,真正在路上跑的时间有多少?

可能连两个小时都不到。

剩下超过百分之九十的时间,它都静静地停在某个角落,不仅要交停车费、保险费,本身还在不断贬值,并且占用了宝贵的城市土地资源。

未来的出行方式,很可能会变成这样:你通过手机APP,像叫网约车一样,呼叫一个“移动空间”。

你需要开会,就来一辆“会议舱”;你需要睡觉,就来一辆“睡眠舱”。

用完即走,按需付费。

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可能会变得像今天我们不会去买一匹马代步一样,显得没有必要。

这对我们的城市也是一次巨大的解放。

专家预测,到2030年,全自动驾驶的普及可以为中国释放出将近两亿平方米的土地。

这些从停车场里解放出来的空间,可以用来建设公园、社区活动中心、保障性住房,让我们的城市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场惨烈的价格战,其实只是旧时代汽车工业模式的最后挣扎。

未来能够活下来的,绝不是价格最便宜的车,而是那些最聪明、能像人一样学习、能和智慧城市网络无缝对接、能真正帮你解决问题的“智能移动终端”。

你买到的,将不再是简单的四个轮子加一个外壳,而是一个可以接入你全部生活、懂你习惯、帮你规划、甚至帮你赚钱的超级入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