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要杀回来了?疑似宝能接盘,目标2027年销70万辆

---

“听说过咸鱼翻身吗?最近,新能源汽车圈里的一条‘咸鱼’正试图上演逆袭大戏。威马汽车——这家曾经与蔚来、小鹏齐名的造车新势力,在沉寂一年多后突然被曝出‘复活’计划。更让人惊讶的是,背后可能站着一个同样处境尴尬的‘接盘侠’——宝能集团。一个负债累累的汽车品牌,加上一个自身难保的投资方,居然喊出了‘2027年卖70万辆’的豪言壮语。这到底是绝地求生的真本事,还是又一次‘画饼式’的资本游戏?咱们不妨扒一扒这场重组大戏的台前幕后。”

威马要杀回来了?疑似宝能接盘,目标2027年销70万辆-有驾

---

威马要杀回来了?疑似宝能接盘,目标2027年销70万辆-有驾

正文:

威马要杀回来了?疑似宝能接盘,目标2027年销70万辆-有驾

威马“诈尸”:从破产边缘到复工复产

威马要杀回来了?疑似宝能接盘,目标2027年销70万辆-有驾

时间倒回2024年,威马汽车因资金链断裂、销量暴跌陷入破产重整,工厂停工、员工讨薪、车主维权等负面新闻层出不穷。当时不少业内人士断言:“威马已经凉透了。”可谁都没想到,2025年开年,这家车企突然“诈尸”了。

根据上海三中院公布的破产重整方案,威马计划在今年内重启温州工厂的生产,还要“导入新车型”。更夸张的是,他们甚至立下Flag:2027年销量要冲到70万辆,2029年全球卖100万辆,年收入破1100亿。这数字什么概念?2023年,比亚迪卖了302万辆,已经是全球新能源“一哥”;而威马巅峰时期的年销量不过4万多辆。从“ICU”里刚爬出来就敢喊“年销百万”,这魄力连马斯克看了都得竖大拇指。

神秘金主浮出水面:宝能“带病接盘”?

威马的“复活”离不开背后金主的支持。但戏剧性的是,目前唯一愿意掏钱的战略投资人,是一家成立仅半年的公司——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企查查一扒,这家公司的背景可不简单:其股东深圳凤宇企业的法人代表张晓,正是宝能汽车的“老熟人”。他不仅担任宝能新能源汽车集团的董事,还手握多家宝能系汽车销售公司的实权。

换句话说,宝能可能通过“马甲”公司间接参与威马重组。但问题是,宝能自己早就“泥菩萨过江”了。2017年,宝能砸66亿收购观致汽车,结果观致销量从年销6万辆暴跌至几乎归零;自创品牌悠宝利更是连量产车都没造出来。如今,宝能汽车的土地被政府收回、股权被冻结,负债超过462亿元。这样的“接盘侠”,真能掏出100亿救威马?网友调侃:“这就像两个瘸子互相搀扶,喊着要一起跑马拉松。”

威马的重生剧本:先还债,再画饼

根据重整计划,威马拿到投资后的第一件事是“还债”。目前威马总负债超过148亿元,还有112亿的“暂缓债权”。简单来说,就是先把供应商和员工的欠款还上,再拿剩下的钱复工复产。但威马的野心远不止“活下去”——他们计划在2025年同步进行“品牌焕新”,2026年每年推1-2款新车,2027年销量冲70万辆,2029年直接挑战百万目标。

这计划听着热血,但细想全是难点。举个例子:2023年蔚来卖了22万辆车,亏损超百亿;理想卖37万辆,才勉强盈利。威马想用3年时间从0冲到70万,相当于每年翻10倍的销量。有业内人士算了一笔账:如果每辆车卖15万元,70万辆的销售额是1050亿,但生产线、研发、营销的成本至少也要几百亿。钱从哪来?宝能自己都欠着一屁股债,难道靠“借新还旧”的资本魔术?

前车之鉴:宝能的造车“黑历史”

威马敢把命运交给宝能,多少有点“赌命”的意味。毕竟宝能在汽车圈可是“著名坑王”。2018年,宝能曾宣称要投资600亿在全国建新能源基地,结果昆明、杭州等地的项目要么烂尾,要么被政府收回。观致汽车更是一地鸡毛:工厂停产、经销商退网,车主连售后都找不到人。

更离谱的是宝能自创的悠宝利汽车。这个品牌号称要“为亿万家庭提供精致出行”,但2025年了,连一辆量产车都没交付。网友吐槽:“宝能造车就像渣男谈恋爱,口号喊得震天响,实际行动一点没有。”如今宝能牵手威马,难免让人怀疑:“别又是来蹭热点、炒地皮的吧?

威马的底牌:老实人造车,还能信一次?

抛开资本迷局,威马自身倒也有些“老实人”的底牌。创始人沈晖是汽车圈的老兵,曾帮吉利收购沃尔沃,属于技术派出身。威马当年坚持自建工厂、不搞代工,产品质量在车主中口碑不错。比如2018年上市的威马EX5,有车主开了30万公里还没大修,被戏称为“电车中的桑塔纳”。

此外,威马手里还攥着造车资质、工厂和渠道资源。温州工厂10万辆的产能虽然闲置,但只要资金到位,重启生产并非天方夜谭。有业内人士分析:“威马如果真能靠宝能的资金续命,专注造性价比车型,或许能在10万级市场杀出一条血路。”毕竟,五菱宏光MINI EV靠低价也能年销百万,谁说威马不能复制?

终极挑战:消费者还认这个品牌吗?

然而,威马复活的最大障碍不是钱,也不是产能,而是消费者的信任。如今的电动车市场早已不是“PPT造车”的时代。比亚迪、特斯拉、理想等头部品牌牢牢把控市场,小米、华为等科技巨头也下场厮杀。威马消失的这一年多里,车主最担心的是:“品牌会不会再次暴雷?售后会不会无人管?

更现实的问题是,威马即便复产,拿什么和竞争对手PK?比亚迪海豚卖9.98万,续航400公里;零跑C11标配激光雷达,才卖15万。如果威马的新车没有“杀手锏”,光靠“情怀牌”恐怕连老车主都留不住。

结语:一场“魔幻现实主义”的重组大戏

威马与宝能的联手,像极了汽车圈的“魔幻现实主义”剧本:一个负债百亿的车企,一个自身难保的投资方,却喊出了“年销百万、营收千亿”的梦想。有人觉得这是资本市场的又一场泡沫,也有人期待“老实人”能绝地翻盘。

但无论如何,这场重组至少传递了一个信号:新能源汽车的竞争远未结束,哪怕是被判“死刑”的品牌,也可能找到重生的缝隙。至于威马能否真正“杀回来”,或许2025年的第一辆量产车,就能给出答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