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复活,老车型再生产,供应链售后待解

威马复活的消息一出来,说心里话,我一点都没有觉得意外。毕竟,在咱们这几年国内新造车里面,消失的、倒下的、准备死了又活过来的,哪个不是剧情反转的大戏?哪个不是前一秒还咬牙坚持,后一秒就官宣“已经有新东家”?

咱就说威马吧,这品牌从爆发那会儿看是挺响的,动不动就喊着“智能电动汽车第一梯队”。可结果怎么样?几年功夫没熬过智能大爆发,技术也没跟上,一不留神就坑里躺平了。这样的品牌复活,到底有必要吗?用一句最直白的话说,折腾这档子事,值不值当?

这事儿要想明白,咱得先问自己:为什么非要让一个“老掉牙”的车企起死回生?是不是一定得“炒冷饭”?倒闭的原因不剖析清楚,下锅还怎么能做出新滋味?看现在的借壳方翔飞,指望着继承威马的“家业”,是不是天真了点?

老产品亮相,只是省事就好?现在传出来的说法,翔飞拿到手的就是当年EX5、E5两款车的生产钥匙。想法也简单:工厂有人,模具还在,零部件供应链能拉动,那就先点火重开嘛。一步步目标也算保守,今年明年能产销一万台就行。嘴上说的也是“冷启动”,看着挺踏实,其实就是要花最小成本验证自己还能站起来。

但问题是,新市场和新技术已经不是当年了。智能化技术都翻天了,朋友,你还玩老一套,能行吗?你说中国市场早卷车主都挑剔成啥样了,你还想东南亚市场开荒?真当东南亚啥都不懂就买你车?那边现在多少国产车都进去了,有技术、有颜值、价格一压一个准,你EX5那些“电动能开”就是优点了?

我不否认,改朝换代总要给一个舞台,可给了舞台能不能跳,就是另一码事。如果一开始就没啥竞争力,只有所谓品牌“过去影子”,那现在复活也难免是僵尸走一步算一步。你别看人家比亚迪、吉利出去,哪个不是卷完国内卷国外,把技术当命看。你把一个多年都没好好升级的老车拿出来,等于什么?就像拿个老按键手机跟人家比iPhone 15,自己都觉得尴尬。

再说,供应商和车主的旧账怎么解决?翔飞这套路不新鲜,疯冲一波感恩大礼包,白皮书安抚一句“能给的都给了,剩下信托慢慢看命”。你要是真是关键供应商,可能还能混个及时转型;其他人?估计也就自认倒霉了。信托真能变出多少现金,谁敢打包票?零件、资产都得重新估值、清盘,复工复产要烧的钱指不定哪天就烧穿了。

对老车主来说,好消息是零配件恢复供应了,车不算废铁,维修也不全靠副厂件和旧车拆了。可是当下智能座舱、车联网的服务,你能不能续命?原有的数据中断了,推送没法维持,还有什么体验,莫非真就是图个屏幕开着亮?新威马给不出承诺,老威马服务继续拉胯,这不是典型“双标待遇”吗?

再说句,让咱们再想深点,哪吒都开始“流量断供”了,连个联网也费劲,普通车主就成炮灰。威马真能改命反转,从这大堆历史遗留问题里突围?

我觉得,关键还是忒现实。资本也好、接盘方也罢,图的就是能不能快速变现,能不能低成本试一把,成功最好,不成大不了再卖一茬。哪怕之前没多少根基,有个品牌有个壳子,再往里面填点能凑合走量的东西,也许海外市场爆一波还真能回点本。

可,这世上真有那么容易的事儿?任何一个正经造车企业,没经过生死折腾、市场考验,靠炒冷饭、打“复活”牌就能封神?

还是得问一句:你做威马接盘侠,你的拳头够不够硬?第一,团队有没有换血出新思路?第二,供应链、技术链,能不能跟得上彻底升级?第三,最现实的——有多少钱烧多久?第四,产品线还要不要讲新故事,还是光拿老车修修补补继续卖?

很现实,大环境已经变了。这几年甭管是理想、小鹏、极氪,还是一众小厂、甚至合资品牌,都在卷智能化、卷动力配置,卷品牌口碑,甚至卷价格。中国新能源市场让消费者胃口吊得老高,谁能接受拿着五年前的水平来卖新车?你再便宜,没技术含量、没智能体验、没有售后安全感,买你干嘛?图个什么?

东南亚市场别看整体消费力没国内强,但它也不是啥都不懂的傻大个。中国车都讲配置,东南亚消费者自然也跟着提要求,你产品力就是老瓶装酒,一堆外来品牌都有新瓶新酒新玩法,你敢说你卖得掉?

威马复活,老车型再生产,供应链售后待解-有驾
威马复活,老车型再生产,供应链售后待解-有驾
威马复活,老车型再生产,供应链售后待解-有驾
威马复活,老车型再生产,供应链售后待解-有驾
威马复活,老车型再生产,供应链售后待解-有驾
威马复活,老车型再生产,供应链售后待解-有驾
威马复活,老车型再生产,供应链售后待解-有驾
威马复活,老车型再生产,供应链售后待解-有驾
威马复活,老车型再生产,供应链售后待解-有驾

退一步说,翔飞如果真厉害,干嘛不把这些品牌和平台做优做新?把老车型、老平台大改造,推出个让人眼前一亮的新系列,不比一门心思纠缠在EX5、E5强多了?那些已经证明难以生存的“故人”车型,真该让它们安静成为历史,不必强行续命。

所以我说,威马的复活,根本不只是“复活”本身,而是你拿什么活着、怎么活、还能活多久。资本市场就是这么残酷,复活不是目的,活得值不值得才最重要。如果只是把过气的冷饭热三遍,不管你一个亿还是十个亿烧进去,最后也不过是给互联网和媒体再添一堆“失落车企”的段子。

有人会说机会要给,有条件就试。可真要问“有必要吗?”我的答案是:看你想怎么干,要是拿这个过气偏方骗新用户、骗海外市场,赚一波基金人的钱,雷声大雨点小;可如果你真想整活、真肯投入,想给市场一点全新的解决方案,那还真有点可能性。

新故事要有新语言,老东西能想明白了,带着反思升级出来的“新威马”,我不反对。可要是只想借尸还魂,不管消费者好感,不顾历史包袱,一切为了短期利益、裹挟着旧问题继续累加,那就是浪费时间,也对不起消费者。

品牌复活不是坏事,关键是你活得得体不?你要是能解决历史债务、补齐老用户的权益、带来真正有竞争力的新产品,那谁还跟你较劲?

归根结底,威马复活有没有必要,取决于你怎么复活、拿什么复活。外界给信心、市场再提供点机会都没问题,可如果实打实做不出新东西,也别指望真能翻天。活着,不难。但活得值钱、活得有尊严、有未来,这才是咱们每个行业人心里该问自己的问题。

四处都是死去的品牌,新威马要真想再活五年十年,就得别只盯着复活的动作本身,要真盯住“活”的质量和活出的意义。看故事好看不?其实不如那一句大白话:别图把死人吊起来走两步,关键得让他能自己出一口气,再走得远点。

威马这个故事,咱还得慢慢看。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