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GL8有成就,城市小巷犯难,空间油耗各有利弊

钥匙在我手里的那一刻,忽然有种责任的感觉,这是不是成年人的仪式感?银色GL8陆尊,一辆本来只是工具的车,慢慢在不同人的眼里有了不同的身份。曾经我觉得,选车就是比参数,看哪个动力大、哪个油耗低、哪个功能多,销售们灌输的那些数据好像有种魔力,可是真到自己用的时候,才发现生活里有太多细节,是广告没法替你体验的。

其实一开始开这车,我挺有成就感的。航空座椅,一听就高级,按按钮往后躺,前后调节让后座的人想怎么坐都行。每次接送客户,那脸上的表情都会给我点肯定:“哟,这车还挺舒服的”,坐在后排像董事长一样。可谁会想到,这“陆地公务舱”的光环只在宽阔马路上闪耀,一旦钻进老城小巷,车身和砖墙只有几厘米距离,手心里全是汗,侧后视镜擦着墙的声音让我梦里都能回味。那天卡在巷子里,我一边倒车一边琢磨,为什么就不能造个稍微窄点的车?或者老城区不设计这么弯的路?但世界总是这样,谁主动去适应谁,这种无力感车主比谁都懂。

说到空间,开什么车都喜欢夸自己车大。“一个帐篷,一个野餐篮,大包小包都能装下”,听着舒服,但你试过全家五六口人,一起往里钻,后排老人前排孩子,坐着乱七八糟地聊天打闹,其实空间总有顶点。三排座椅让孩子能远离爸妈,闹得人安静一点,父母也能在二排聊家长里短。但真跑长途,孩子一开口就叫累,腿根本伸不开,成年人坐第三排只能缩着,有时候我看着家人皱着眉头,就觉得:“这所谓的贴心设计,怎么成了酷刑?”所以空间大未必是优点,关键还是分配和舒适度啊。

再说说油耗吧。买车的时候,永远是销售嘴里的“10个油”。我琢磨着,小排量又省油,这得省多少生活成本啊。但是冬天一来,供暖季一堵车,油耗表直接飙到14,甚至15。我在加油站为一箱油花了快六百,那钱够全家人吃一顿火锅加饮料。每一次付款的当口,都会想:“这油怎么这么贵?销售是不是骗我了?”但仔细想想,哪有销售敢实话实说的?实际用车才知道,城市里慢慢挪,数据狂飙,只有高速是真正省油。

再回头看看内饰,买车时都喜欢那些细节,什么木纹装饰,什么中控屏幕,我自己刚开始还挺得意,不少人坐上去夸一嘴:“这车看起来有档次”。可是,用久了小毛病就逐条冒出来,手套箱开合卡顿,门板储物格有时候像个摇摆的小抽屉,再加上那块屏幕经常莫名其妙失灵,切歌要等十几秒。我怀疑是不是没装好系统,最后发现这种困扰纯属“买车习惯病”。有时候想想,这些小毛病放大了,心态就变了,一辆车带来的不再是喜悦,反而是杂七杂八的烦恼。

其实无论是大空间、还是高配置、还是所谓的舒适,这些标签只有在很特定的场合才显得亮眼。比如带全家出去玩,帐篷、篮子、老人的背包统统丢后备箱,剩下的就是“空间大”带来的幸福感。但是幸福是跟场景挂钩的,没人愿意看不到头堵在马路上,没人愿意后排跟练形体一样缩着坐。每一个优点后面都藏着缺点,只是你没在意时它不冒头。真正的用车体验不是二选一,而是不断妥协——优点是用来安慰自己的,缺点是用来提醒要不将就。

开GL8有成就,城市小巷犯难,空间油耗各有利弊-有驾

所以选车这事,到头来就是怎么“找平衡”。谁都知道没有完美的车,你以为看中了功能,最终还是跟自己的生活方式较劲。谁坐得舒服、置物空间多、每次加油心里没压力,这些东西其实才是真正的标准。就像我,每次开这辆车出门前都习惯性看地图,能不能避开窄巷,能不能选宽路,这成了用车的一部分。跟计划一样,永远在权衡取舍,没有哪个环节是真轻松。轮毂刮了三次,我学会了不再心疼,而是学会了提前规避。

开GL8有成就,城市小巷犯难,空间油耗各有利弊-有驾

有一点我特别想说,其实大多数车主都有一种“心理落差”,买车前总觉得一切都能由着性子来,“我花了钱,这车就得让我满意”,可是真正开起来,尤其是走过各种路,遇到各种天气,各种堵车烦恼,各种家庭矛盾,这才发现车不过是妥协工具,生活没有绝对满意。比如说你抱着孩子,听他抱怨坐不舒服,其实心里也想把座椅变成飞机头等舱,但现实就是空间有限,路况有限,心情有限。

有时候事情很有意思,一辆车能陪你很多个阶段,从新鲜、到习惯、到琢磨出一堆小问题,连同家里人的抱怨,都成了生活碎片。它像个老朋友,虽然有年轻时候带来的光鲜也有后来的落落寡欢。买一辆车,其实是买一种生活方式,每天的习惯、每次的妥协、每次的算计,最后都是自洽的结果。刚开始,你希望它是万能、无所不能,后来才知道什么事情都得靠自己琢磨。

我也时常问自己,买车究竟为啥?是享受方便、人情面子,还是满足所有矛盾的工具?其实什么都不是,车主最重要的快乐,是能带家人出去游玩,也能自己一个人开在空旷路上胡思乱想。舒适和不舒适交替,满意和不满意伴随,一切看自己怎么去感受。陆尊的优点,空间、座椅、配置,不用广告推销就能体会;它的缺点,油耗、细节、维修麻烦,只有真正用过的人才知道。每次回头看车上的刮痕、磨损,其实这些都不算什么,有过付出才算是有经历。

买车之前,我曾幻想自己每天都能坐在“陆地公务舱”,舒服得像坐飞机,开出去别人都羡慕。在销售的砍价战术和亲友的口碑推销下,我也有过美好的期待。但用车久了发现,理想和现实间隔着马路、钱包,还有后排孩子的大喊。每次遇到小问题,内心都会冒出“早知道换个别的”的念头,但这不就是人生常态吗?你以为一切都能被计划,其实变化才是主线。

开GL8有成就,城市小巷犯难,空间油耗各有利弊-有驾

长大以后我越发觉得,买车决策不是为了拥有更好的工具,而是该怎么跟身边人好好把事儿办了。带客户出门、全家去游玩、两口子偶尔出去兜风,车就是一段段的生活方式集合。而陪伴的过程,比具体配置还重要。有时候想想,如果生活可以像选配置一样,主打舒适版、节约版、运动版,或许每个人的问题都能各自解决,但偏偏日子不能被设定,只能不断试错、不断接受,最后慢慢跟缺点和优点和平共处。

开GL8有成就,城市小巷犯难,空间油耗各有利弊-有驾
开GL8有成就,城市小巷犯难,空间油耗各有利弊-有驾

我用GL8,它是我生活里重要的一部分,每次打开车门都像是跟老朋友一起出门。不管遇到堵车、油耗高、刮轮毂,每次还是会有种安全感,毕竟知道,坐过一堆苦日子也算舒适过、闹腾过。用车久了,你反而更能包容它的小毛病,也许人生不也这样,不是极致的满意更不是彻底的失望,而是在琐碎里找一点快乐——开完车再抱怨两句,笑着把钥匙收起来,下次再继续出发。

这个世界哪有什么十全十美的伙伴,无论是车还是人,能在一起走个几十万公里,留下自己的印记,这就很够了。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