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29 日深夜,一辆 SU7 在高速上撞上护栏起火,车内三人不幸遇难。这场事故彻底炸锅了,雷军在 5 月 15 日的内部演讲里哽咽着说:“我们被骂得懵圈了,15 岁的小米突然没了新手保护期。” 这话听得人心酸,但也戳中了所有创业者的痛点。
那天晚上,三个年轻人开着 SU7 从湖北去安徽考试,结果在德上高速撞上施工改道的隔离带,车子瞬间起火爆炸。现场照片惨不忍睹:车头完全变形,车身烧得只剩骨架,连救援人员都倒吸凉气。更让人揪心的是,事故发生时车辆处于 NOA 智能辅助驾驶状态,虽然系统检测到障碍物后提醒减速,但驾驶员接管后仍未能避免悲剧。
消息一出,网友彻底炸了锅。有人翻出 SU7 之前的宣传视频,质疑 “自动驾驶是不是吹过头了”;有人晒出中保研测试成绩,质问 “全优 + 的安全车怎么成了移动棺材”;甚至有车主集体维权,要求退车退款。那段时间,雷军的微博被 “杀人车”“小米滚出汽车圈” 等评论刷屏,连带着小米股票都跌了 12%。
面对如山的压力,雷军在 5 月 15 日的内部演讲里罕见示弱:“三月底那场事故,把我们所有的骄傲都击碎了。我和同事们一样,一下子都懵了。” 他坦言,原本以为小米还是汽车行业的新人,可以慢慢成长,但这场事故让他明白:“15 岁的小米已经是行业领导者,社会对我们的要求远超想象。”
为了挽回信任,雷军当场立下军令状:“未来小米要在安全领域做到同档最安全,不仅要合规,还要超越行业水平。” 他透露,事故后小米紧急成立专项小组,不仅配合警方提交了所有行驶数据,还全面排查了供应链和生产流程。更狠的是,原计划的 15 周年庆典活动几乎全砍了,省下的钱全部投入安全研发。
这场事故撕开了科技造车的光鲜外衣。虽然 SU7 在中保研测试中拿下全优 +,车身扭转刚度高达 51000N・m/deg,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但现实事故中,电池底部被石块撞击后短路起火,暴露了极端工况下的设计短板。更尴尬的是,售价近 30 万的 SU7 Ultra 被曝碳纤维前舱盖 “虚假宣传”,所谓的 “赛道级散热” 其实只是装饰品,300 多名车主已经组建维权群准备打官司。
不过,也有网友理性分析:“任何车企都不能保证零事故,但小米的态度很关键。” 比如 5 月 14 日另一起事故中,一辆 SU7 被大货车压得几乎报废,车门却仍能正常开启,车机系统还能唤醒小爱同学,车主事后直言 “还会再买”。这种 “冰火两重天” 的口碑,恰恰反映了公众对小米的复杂期待。
雷军在演讲里说:“15 年前我以为需要 15 年才能被认可,现在看来还是太乐观了。” 这句话道尽了科技公司造车的艰难。从手机跨界到汽车,小米用四年时间走完了传统车企十年的路,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如今,SU7 的订单积压了 15 万辆,可工厂月产能只有 2.4 万辆,提车周期最长要 47 周。这种 “饥饿营销” 在手机行业是套路,但在汽车领域却成了信任危机的导火索。或许正如网友说的:“我们不怕你犯错,但怕你不认错。”
你觉得小米能挺过这场危机吗?评论区聊聊,一起见证中国科技造车的成长!
(信息来源:小米官方声明、澎湃新闻、21 世纪经济报道)
【免责声明】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