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波小鹏汽车的财报出来,震得整个新能源圈都有点回不过神——你还记得前几年小鹏那点尴尬事儿吗?股价腰斩、销量陪跑,人人嘴上都说看好,心里其实七上八下的,就怕一不小心成了“春天里的志明”——期待越大,落空越狠。可谁料,2025年二季度一出手,剧情直接反转,把天花板都撞响了。
随手拎几个数据,不讲武德是不是?单季度收入182.7个小目标起步,环比蹭蹭往上涨,历史新高本高;汽车销售翻着倍儿地飙,交付量更是242%的暴力成长,差点把去年的记录当成儿戏。上半年交付量干脆直接干翻了2024年全年,你敢信?这节奏,妥妥的冠军体质。更狠的是,美股市场那头也不淡定了,财报一扔,股价秒速拉升,气势好像打了鸡血一样。
这里问题就来了——靠啥翻身的?难道真是“苦练内功、全靠嘴炮”?还真不是,这回小鹏有点干货了。光靠销量说事还不算什么,关键是毛利率,竟然在这个羊群乱跳的新能源市场,实现了历史性的“超车”——直接压过特斯拉一头。咱就说一句:这操作,多少有点想不到吧?曾几何时,特斯拉不就是躺着收割、毛利率一家独大吗?而现在,小鹏糊了一脸分红羹,17.3%的二季度毛利率,比马斯克家多了零点一,谁还敢再拿“赔钱卖车,不会赚钱”调侃小鹏?
说起来,毛利这个事可不是拍拍脑袋出来的。为什么在市场卷到飞起,大家都卖血拼低价,利润成了奶酪里的小蚂蚁,不小心一踩就没了的时候,小鹏还能逆势而上?技术改进是一码事,硬件平台通用化又是一招,谈判供应链还真得鼓掌——这年头,能把成本聊下来,比会写代码还管用。小鹏2025款G6、G9,说实话,不光颜值能打,啥配置都拉满,这才让客户心甘情愿买单。
其实回想上半年,公司不是光靠自己蛮干。和大众的战略合作,可以说像开挂。G9平台授权,大众买技术买得又快又狠,最新那笔业务,还扩展到燃油车和插混,这路子走得稳又宽。讲道理,这种多线合作、经常性收入,简直是新能源市场里难得的定心丸。不只是卖车能收钱,知识产权、架构合作都是流水般进财。这波操作,脑子够用,胆子也不小。
说了这些,还是得承认,小鹏今天的成绩不是凭空下凡,研发经费砸得也是真的狠。二季度研发支出22个亿,销售费用也更高。如果不高投入,技术哪来?市场哪有?只这个亏,亏得比去年少一大截,净亏损缩水快63%,这趋势,就是要奔着盈利去了。其实此前很多乐观派也说过,小鹏的烂泥能不能变成墙还要两说。现在看,起码人家敢于在数据面前摆事实,口号背后是有东西的。
而且别以为他们就满足这点进步。下半场“杀手锏”——P7发新款了。你看微博上疯狂转的照片没?连小鹏内部自己人都说这车型的小订数据创纪录。主攻20-30万区间,纯电轿车要干到前三——这不是放卫星,是压着资源死磕。紧接着四季度鲲鹏X9(40万级增程)领衔,还有一揽子超级电动车型在排队,老老实实搞“一车双能”。这波未映先火,光想想都让对家心理发怵。
话说回来,小鹏依然没脱离“亏损”的标签,虽然亏得越来越少,但钱还真没进兜里。别着急,何小鹏信誓旦旦地放话:从今秋四季度起,规模上去了,公司马上切换到“盈利自我造血”模式。听着是不是有点儿像互联网那些年黄金口号?也不能说他说谎,人家销量目标放这里——9月起每个月4万辆“稳超”,年底汽车销量和盈利目标一起拉满,这雄心,不服都难。
所有老板都爱立flag,关键是你得拿得起放得下。小鹏连Robotaxi都盯上了。2026年量产支持L4(也就是传说中的无人驾驶)车型,开始在核心城市试运营,都说撸L4是技术巨头才能玩的游戏,马斯克、余承东谁不是还在摸石头,小鹏的野心你不能不服一声。何小鹏还硬咬牙说,俺们是做“前装”,不是后面乱拼模型那一档子——这就有点行业自信的味道了。
别看现在“无人驾驶”到处炒概念,真说产业化,政策那关谁能迈过还真说不准。即便有关部门明年允许试点,想让马路上的“聪明车”自己跑起来,光等AI算法躺赢远远不够。何小鹏也承认,这事得慢慢来,政策、法规、技术三位一体,少一环都得歇菜。不过他从技术角度,敢讲自家Robotaxi和C端用户买的车还不一样——比如可以招手即停,这不是普通私家车能随便实现的,差别还是要有。
背后还有个气场难以忽视,就是小鹏这波开始拼颜值、拼科技、拼品牌——明摆着往高端蹿。说实话,现在电车市场,谁想单靠低价高配突围,早变“卷王”了。后面拼的是什么?用户的品牌认同,付费意愿,甚至身份象征。小鹏清楚得很,把产品“外衣”做出来,让油车用户都想换电车,这才是长期发展最大势能。不然卖得多,亏得更猛,兔死狐悲换不来牛市。
表面热闹,根子也不是没烦恼。目前市场环境,成本压力、技术升级、行业资讯迭代快得让人目不暇接;小鹏撑到今天头角峥嵘,明天难保谁又下黑手。新能源的江湖,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销量爬坡容易,长期盈利、用户口碑、技术创新通吃才是王道。技术这块“底牌”什么时候让市场彻底信服,何小鹏的自信能不能守到最后?没人说得准。唯一确定的是——水大船大,才有风浪。小鹏如果一味卷数据、卷PPT,压错筹码,输起来也能一天归零,市场向来不惯着谁。
最后,眼下小鹏敢于叫板特斯拉毛利率,也未尝不是新能源汽车内卷度拉满的新信号:只要你有几板斧,哪怕老巨头在前头,一样可以搞“弯道超车”。但也不能掉以轻心,留一分乐观,还得留几分谨慎。毕竟,这行业变天靠得不是嘴炮,而是产品和现金流说话。
这么看下来,关于小鹏的“逆袭”你怎么看?“销量神话”到底能持续多久?除了毛利率,车主和投资人真正关心的,或许更多是产品力与品牌长远价值。不妨在评论里聊聊,你会买单小鹏的技术自信吗?四季度真能交出“自造血”答卷?把你的想法整到一起,别光做吃瓜群众呀!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