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汽车圈的新闻如同隔夜的豆浆,刚煮沸就撒上来。8月19日,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一句“2026年量产AI人形机器人和L4自动驾驶”,直接把整个行业舆论推到风口浪尖。自研AI芯片,机器人,高阶自动驾驶,再加Robotaxi试点,把科幻片里的桥段一口气搬进了年度发布会。照这个思路,小鹏是按着“中国版特斯拉”的剧本一步步在走。马斯克喊AI颠覆一切,现在何小鹏也要勇敢跟上。
这套“大招连发”,听起来不免让人心跳加速——中国车企真的要冲到科技前沿了吗?暂且克制一下兴奋:我们先理清逻辑,看看小鹏这局到底是怎么下的。
先说新车。小鹏G7、P7即将上市Ultra版本,用上三颗自研图灵芯片,算力达2250TOPS。这是什么水平?对普通人来说,就是以后上车不光能聊天气,还能和汽车开启一场类ChatGPT级的智能对话。车载大模型分分钟让Siri的“智障时刻”黯然失色。
进一步,何小鹏直接放话——2026年量产L4自动驾驶,并且在全国选点试运营Robotaxi。这意味什么?说白了,从“自动驾驶辅助”变成了“自动司机”,人只需要负责坐好系安全带。
再往后看,人形机器人也要在2026年下半年量产。听着像是科技狂人即将点燃未来生活场景:车自己开、机器人帮你搬箱倒垃圾,何小鹏亲手把中国车企的科幻画卷铺开在大家眼前。
但画的饼,真能咽下去吗?
先看现实。特斯拉FSD(完全自动驾驶)喊了五年,每天车主都在升级大饼和BUG里来回切换。人形机器人Optimus会跳会搬,但大规模商用还得缓缓。无数资本玩家在AI和自动驾驶路上栽过跟头。
何小鹏凭什么敢掷下“2026年”这个赌注?分析下来,不只是气势。他至少有三条支撑理由:小鹏在自动驾驶领域本就激进,去年XNGP全场景辅助驾驶已属国产头部阵营,迈向L4技术并非天方夜谭;中国政策和Robotaxi生态较美国更友好,百度、小马智行早就开始实地运营,小鹏不过跟着快跑;再有,小鹏销量表现并不理想,近年被比亚迪、理想摁着头打,不来点爆款概念,边缘化是分分钟的事。AI和机器人成了小鹏不得不上的“生死赌注”。
可越是豪赌,风险越大。造车是烧钱无底洞,芯片和机器人更是吞金巨兽。何小鹏要和特斯拉拼智能、和优必选拼机器人、和比亚迪拼销量,压力之大肉眼可见。有了技术和故事,还要市场买单——中国家庭2026的主旋律,还是省钱买比亚迪还是选不选新能源。一台家用机器人?大家首先问的是,“多少钱”,“有没有用”,“会不会被智商税”。
所以,看透小鹏的AI战略,本质上更像是推动资本认同,而非直接服务用户刚需。投资者要的是“未来故事”,车主要的是“性价比安全”。何小鹏在资本市场扮演的角色,是挥舞着机器人和自动驾驶的未来大旗,力证小鹏不是二线车企,而是在造中国的特斯拉。
这种玩法靠谱吗?风险和机遇同在。乐视贾跃亭当年画生态饼,一度忽悠到资本神魂颠倒;区别在于,小鹏不是空壳企业,技术和产品也有一定水平。但风险,依然远远高于行业平均。
但若真在2026年,广州大街小巷跑起来了Robotaxi,小鹏机器人进了工厂,整个中国车企的科技形象都将瞬间提档。不排除小鹏弯道超车,抢跑特斯拉一步,让国产品牌成为“世界级黑马”。
不过,赌徒有远见也好,战略家孤注一掷也罢,2026年能否兑现豪言壮语,大家心里要留半分疑问。科技企业向来最拿手的“时间表叠加路线图”——明年再等一年,大家也就慢慢习惯了。
终极问题也来了:假如小鹏真的在2026年量产人形机器人,你会买单吗?还是只觉得又来了一波智商税?从中国市场反应看,会有不少人选择继续观望。毕竟科技是美好,消费才是现实。小鹏卷AI和机器人能否真正突围,最终还是时间、技术和行情的综合考验。
至于小鹏“走马斯克老路”,能不能以更挑衅的姿态在国产车企中杀出重围?现在没人敢下定论。唯有一点可以确定,这是一场豪赌,也是一场冒险。谁胜谁败,且看下一个科技周期。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