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集体改口,智能驾驶降级背后藏何玄机?

车企集体改口,智能驾驶降级背后藏何玄机?

车企集体改口,智能驾驶降级背后藏何玄机?-有驾

“智驾”这个词突然不香了?
五一假期刚过,车圈就上演了一场集体“变脸”。小米、理想、蔚来等车企不约而同地在宣传中“去智驾化”,取而代之的是“辅助驾驶”这类更低调的表述。这场看似简单的术语调整,背后却是政策收紧、责任划分模糊和行业转型的三重压力。

一、政策收紧:车企为何集体“改口”?

车企集体改口,智能驾驶降级背后藏何玄机?-有驾

车企突然改口,工信部和公安部的文件成了导火索。2025年4月,监管部门明确要求禁用“自动驾驶”“高阶智驾”等模糊概念,统一使用“辅助驾驶”,并强调L2级系统的责任边界。比如小米SU7的“智驾Pro”直接改名为“辅助驾驶Pro”,理想L6的“智驾焕新版”也悄悄变成了“智能焕新版”。

销售人员的话术更是肉眼可见地“降温”。走访门店发现,蔚来销售开始区分车型功能:ET5主打城区自动导航,而新推出的萤火虫车型干脆不提智驾,只强调通勤代步;小鹏销售则主动推荐“智驾险”,提醒用户“手别离开方向盘”。车企的潜台词很明确:责任归用户,风险不背锅。

二、市场暗战:从技术秀到体验战

尽管嘴上收敛,车企在技术上的投入反而更拼。这场“降级”本质上是行业从营销战转向技术战的标志。理想5月推出的“智驾焕新版”升级了芯片和激光雷达,小鹏则押注端到端大模型,号称2025年实现类L4级体验。就连刚被调查的小米SU7,高配版也悄悄装上了激光雷达。

车企集体改口,智能驾驶降级背后藏何玄机?-有驾

但消费者未必买账。数据显示,65%的用户只愿为智驾多付5%的车价,车企陷入“技术投入大,溢价空间小”的困局。于是策略分化:比亚迪、吉利猛推10-20万元区间的“技术平权”,问界M9则用4颗激光雷达死磕高端市场。这场暗战,比的是谁能把技术成本压得更低。

三、未来生死局:谁能活过淘汰赛?

行业洗牌已进入白热化阶段。新势力中仅理想、零跑实现盈利,蔚来单季亏损仍超50亿,年销40万辆成了生死线。边缘品牌加速退场,头部玩家则忙着建护城河:小鹏搞AI代驾路线记忆,华为拉上赛力斯狂建换电站,理想甚至跨界搞起了机器人。

车企集体改口,智能驾驶降级背后藏何玄机?-有驾

政策也在倒逼技术路线变革。北京、武汉砸下270亿搞车路云协同,试图用路侧感知补足单车智能的短板。欧盟反补贴调查和东南亚市场争夺,则让这场竞赛多了地缘政治的变数。2025年的“智驾降级”,或许正是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理性发展的分水岭。

结语:噱头退场,务实者生存

当车企不再把“自动驾驶”当营销利器,行业才算真正走向成熟。未来的赢家,可能是那些能把“辅助驾驶”做得比对手更安全、更便宜的车企。至于消费者?记住一条铁律:宣传越低调,责任越清晰。 下次听到销售吹嘘“自动”,不妨多问一句:“出事了算谁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