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势力领跑者怎么就成了零跑?朱江明重构中国车企崛起的第三条路

今年上半年,零跑实现了221664台的总交付量,同比增长155.7%,位居中国新势力品牌销量榜首。而在刚刚过去的7月份,单月交付量首次突破5万大关,同比增长超126%,成为今年以来唯一月交付量超5万辆的新势力品牌。

一言以蔽之,零跑似乎真行了,从过去从不被看好的NOBODY,焕然新生成了新势力领跑者。

成绩上去了,好事自然就来了。就像演员黄渤说过的那样,“当你强大了,整个世界都会对你和颜悦色。”

继国际车企Stellantis前年注资116亿获取20%股权之后,零跑今日再传出消息,一汽也准备购入10%的股份。

新势力领跑者怎么就成了零跑?朱江明重构中国车企崛起的第三条路-有驾

左手国际品牌,右手国企长子,零跑的好运气接踵而至。

而这背后,董事长朱江明的一系列经营理念以及对待产品的务实态度,显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前他说以后中大型SUV就卖五万块,这两天在接受采访时又说要让老百姓花半年工资就能买台好车,要理性消费。

朱江明的话锋必然有所指——造车哪有那么神秘,哪有那么的需要动用到精气神层面的东西,造车就是个大工业化的产物,便宜又好用就是最根本的诉求。

显然,这就是朱江明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走过十数年后的根本心得——一台好车本身就是好故事,它哪里还需要其它额外的故事来加成,不管这个故事的底色是苦情还是豪情。

当丰田以“一款车卖全球”的标准化霸权统治燃油时代,比亚迪以“全产业链自研”筑起技术护城河,零跑却选择了一条“中间路线”——核心模块全域自研,非核心能力开放合伙。

这一看似矛盾的逻辑背后,其实是对中国制造业基因的深刻认知:既要避免日系车企的全球化僵化,又需规避全自研的资本黑洞。

零跑的实践印证了“二八法则”,自研占据整车成本70%的核心部件,包括电池、电驱、电子架构,而将30%非关键环节外包。比如 LEAP 3.5 架构通过“四叶草中央集成式电子电气架构”,用1颗SOC+1颗MCU芯片集成四大域控,线束成本直降30%。这种紧抓主要矛盾,走好眼下路径的策略,使其研发费率压至7%-10%,仅为行业均值的60%。

朱江明说要“5万元卖中大型SUV”,实则是对中国供应链效率的极致自信,不过是将它熟悉的数码行业的极致性价比移植到了汽车业而已。

新势力领跑者怎么就成了零跑?朱江明重构中国车企崛起的第三条路-有驾

自研的CTC 2.0电池技术,在提升续航15%的同时还能做到降本20%,并率先在20万级车型量产。而在于Stellantis反向联姻后,借其全球采购网络,再将零部件成本降低15%,开创了中国技术+全球供应链的合作新范式。在需求侧,便宜又好用无疑是零跑的产品圣经,C16搭载双叉臂悬架 + 高通8155芯片,售价仅十多万,仅相当于同级燃油车价格,直击家庭用户既要品质又要实惠的消费痛点。

这种成本重构力使得零跑不仅登顶了新势力销量榜,还将自己的毛利率飙升至14.1%,成为继理想汽车之后,第二家实现盈利的新势力。

Stellantis注资116亿获零跑20%股权,如果一汽再购10%股份,绝非是一件简单的财务投资。

和Stellantis合资的零跑国际,采用Stellantis控股的 51%:49%股权结构,本质是以技术专利置换全球渠道。零跑让渡1%股权换取Stellantis全球550家网点资源,将C10、B10快速铺向30国市场。这种用一把米换一个鸡腿的生态博弈,不仅迥异于传统合资企业市场换技术的旧思维,还标志着中国车企首次以技术输出方身份,参与重构全球分工。

零跑摒弃“工厂即壁垒”的传统思维,采用混合制造模式:金华工厂承担70%核心部件生产,电机电控等外包头部供应商。这种抓大放小策略使单车成本比全自产低18%,更依托Stellantis马来西亚工厂实现C10本地化组装,8周完成从协议签署到试装车下线。

当比亚迪在匈牙利自建工厂、丰田坚持全链条控制时,零跑的这种混合打法证明:掌控标准比掌控厂房更重要。

零跑将激光雷达智驾系统压至十万级别,用LEAP 3.5架构在20万内实现舱驾一体。这种技术平权背后,是朱江明“让老百姓半年工资买得起车”的朴素愿景。

2025年上半年,零跑三四线城市销量占比达41%,渠道下沉至286城,印证了普惠即最大蓝海的朴素真理。

新势力领跑者怎么就成了零跑?朱江明重构中国车企崛起的第三条路-有驾

零跑拒绝比亚迪式全产业链投入,也规避丰田的全球统一车型策略,转而构建弹性能力网络。研发平台化实现78%零部件通用率,新车研发周期缩至12个月。在生产端,实现自产与代工动态平衡,产能利用率始终维持85%以上。至于出海大计,则借力Stellantis规避欧盟关税,实现在欧罗巴市场的率先领跑。

总而言之,当传统车企追求供应链控制权时,零跑选择了技术授权+生态共享,这种去中心化共生模式,使零跑在2025年上半年技术授权收入达8.2亿元,开辟出了一条完美的第二曲线。

这条路能否走通?数据已给出阶段性答案:2025年上半年,零跑以14.1%毛利率、28.6亿经营现金流、295.8亿在手资金,证明这条路的商业可行性。

但真正的考验在于:当销量突破50万辆时,能否维持品控与创新的平衡?当技术授权收入超过整车利润时,会不会动摇“造好车”的初心?

如今,零跑给予市场的思考价值,已经远超了一家企业成败所附着的意义。它为中国车企提供了一种跳出全自研陷阱与全球化焦虑的可能——以开放的技术主权,重构世界汽车的权力版图,就像四十年前,丰田用精益生产颠覆福特流水线,今天零跑正用混合制造,书写出了中国智造的第三种叙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