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的一件事,让很多人都跟着揪心,那就是咱们国家的高端电车品牌高合汽车,它的“复活”之路好像又遇到了大麻烦。
本来以为找到了救星,一位中东来的大老板说要投资,结果现在传出消息,这笔救命钱一分钱都还没到,双方的合作也停了下来。
这事儿到底是怎么回事?
是正常的商业谈判遇到了波折,还是背后有咱们普通人看不懂的门道?
这事儿值得咱们好好聊一聊。
首先,咱们得知道高合汽车之前的处境有多难。
这个品牌刚出来的时候,可以说是相当惊艳,特别是那个像翅膀一样打开的车门,科技感满满,价格也直接定在了五六十万以上,对标的都是国际豪华品牌。
理想很美好,但造车是个特别烧钱的行业,高合汽车后来因为资金跟不上,在今年年初不得不宣布停工停产,基本上就是走到了悬崖边上。
根据法院后来公布的信息,高合的母公司整个体系算下来,账面上的资产差不多有60个亿,但欠的债却高达将近160个亿,还有一大堆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等着要钱,登记的债权加起来都超过了200亿。
可以说,如果没有一大笔钱进来,高合基本上就没什么希望了。
就在这个时候,转机似乎出现了。
今年5月份,一家叫EV Electra的黎巴嫩公司突然站了出来,它的老板叫Jihad Mohammad,高调宣布要和高合合作。
双方很快就成立了一家新公司,叫“江苏高合汽车有限公司”,注册资金就有十个多亿人民币,这家黎巴嫩公司占了将近七成的股份,成了大股东。
这位老板当时说得特别好听,计划要拿出10亿美元来帮助高合重组,而且还承诺,未来三年要从高合这里采购价值至少三十亿美元的汽车,销往海外。
这消息一出来,别说高合的员工和车主了,就连我们这些旁观者都觉得,高合这下是真要起死回生了,遇到了一个有实力的“金主”。
然而,时间过去了快两个月,大家等来等去,说好的钱却一直没到账。
按理说,合作的第一步,这位中东老板应该先支付一笔1亿美元的定金,但这笔钱迟迟没有打过来。
这就让人很奇怪了,到底卡在哪了呢?
这位Jihad Mohammad先生给出的解释是,合同里有前提条件,那就是必须要有超过一半债务的债权人,都签字同意这份投资协议,他才会付第一笔钱。
他说,现在虽然有11家债权人签字了,但是这些签字的《支持函》“格式不对”。
他挑出的毛病五花八门,比如说有的文件上只有公司的公章,没有法定代表人的亲笔签名;有的文件里没有写清楚这家公司占总债务的百分之几。
因为这些在他看来“不规范”的地方,所以他认为付款的条件还没达到,这事儿就僵住了。
这个理由听起来,总让人感觉有点不对劲。
做这么大的生意,合同条款严谨一点可以理解,但因为签字格式这种细节问题,就卡住一亿美元的救命钱,这在商业操作里是有点反常的。
这就好比你买东西,钱都准备好了,最后却因为收据上一个字的写法不太标准就拒绝付款,这多少有点说不过去。
所以很多人就开始怀疑,这到底是真的在认真走流程,还是在故意找借口拖延时间呢?
更让人生疑的是这位中东老板接下来的操作。
他这边一分钱没给高合,那边却已经迫不及待地把高合辛辛苦苦研发出来的三款车,就是那个HiPhi X、Y、Z,全都挂在了自己公司的官方网站上,还对外宣传说,自己收购了“来自中国的纯电迈巴赫”,把高合的产品当成了自己的门面。
不仅如此,他还利用高合汽车的名气,在自己的网站上搞起了一种叫EVET的加密货币,也就是虚拟币。
他宣传说,大家可以用这个虚拟币来买他们公司的电动车,还能打八折。
这个操作就更让人看不懂了,这不就是典型的“空手套白狼”吗?
拿我们中国公司的技术和产品给自己打广告,然后用这个名气去发行虚拟币,从公众手里募集资金。
这整个过程,他自己可能一分钱都不用出,就把名和利都赚了。
顺着这条线索查下去,大家发现,这位Jihad Mohammad先生好像不是第一次这么干了。
有报道说,他之前也曾高调宣布要给美国一家叫“底特律电力”的公司投资将近5亿美元,结果两年多过去了,对方一分钱也没拿到,最后闹上了法庭。
而这位老板的回应也很有意思,他反过来说对方公司是个空壳,自己才是受害者。
这种相似的剧情,很难不让人多想。
而且,就在他接触高合之前,他还在国外的社交平台上发起过一个投票,问大家像哪吒、高合这些暂时遇到困难的中国电车品牌,哪个最值得他去“拯救”。
这种行为,看上去不像一个真心想投资实业的企业家,反而更像一个投机者,专门盯着那些急需资金的“猎物”,看看哪个更容易下手。
说起来,这已经是高合第二次在“中东土豪”身上栽跟头了。
就在去年,高合还和沙特阿拉伯的投资部签过一个更大的协议,价值高达56亿美元,当时被称为“中国新能源车企史上最大的一笔融资”,轰动一时。
但最后,那笔钱同样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也成了高合后来资金断裂的导火索之一。
一次又一次地被“画大饼”,这对高合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这件事也给咱们提了一个醒。
现在我们国家的制造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技术,在全世界都是领先的,这是我们的骄傲。
正因为我们的东西好,所以吸引了很多国际上的目光,这里面有真心想合作的,但也不乏想来投机取巧、占便宜的。
像高合这样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在急着寻找救命钱的时候,心情可以理解,但越是这个时候,越要擦亮眼睛,对那些背景不明、只说得天花乱坠却迟迟没有实际行动的所谓“投资者”,要多一份警惕和审慎。
不能因为对方顶着“中东土豪”的光环,就被几十亿、上百亿的数字迷住了双眼,而忽视了最基本的商业风险调查。
我们的技术和品牌是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不能轻易成了别人资本游戏里的道具和筹码。
高合的未来到底会怎么样,现在还不好说,但它的这段经历,对所有正在努力发展的中国企业来说,都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教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