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现场,没有警戒线。你只需要刷一刷手机,就会走进一场“没有硝烟的拉锯战”——屏幕里,各大汽车品牌的黑白分明似乎比刑侦剧都刺激:热搜下面控评的水军号,官方账号晒出的“假实锤”,花哨的新车和阴间的谣言齐飞,水军、黑稿、网红、带节奏、法务函……一切都像拼命按下油门,往看不见的悬崖冲。
假如你此刻站在岚图汽车、奇瑞汽车、江淮汽车法务部的角落。你能感受到吗?办公室的灯总是亮到凌晨,律师和品牌公关对着屏幕盯着一条条“负面爆款”,心比车还“烧机油”。你会觉得气愤吗?还是无力,或者,只想关掉手机当个路人?
最近,国家出手整治汽车行业的网络乱象,这信息,远远比某些“某4S店打人”还让人紧张。六个部委,三个月,目标锁定——非法盈利、虚假宣传、恶意诋毁攻击。这不是剪辑台前的悬疑,也不是流量厂牌的自嗨,是真实规则划定的红线。
交待下事件本身。先是岚图汽车CEO卢放深夜发声,说“网络乱象”动摇了行业根基。说得诚恳,倒也实在——谁嫌生意太大,账太干净?鸿蒙智行直接法务维权,点名“黑公关+网络水军”,某些账号和MCN机构都被依法追责。江淮汽车、吉利、极氪、长城、广汽埃安等,纷纷开通投诉与举报渠道。一批汽车行业知名号和自媒体被拉清单,对号入座的气氛不比4S店VIP室轻松。圈内则更直接:有高管在群里大嘴一句“烂车一台”,直接卷进风暴。
专业说一句,其实互联网车圈的这些“手法”,和犯罪现场比,技术含量只能说五五开。“黑稿”不是新发明,从没碰过真刀真枪的博主,分分钟就能把“音响烂,底盘飘,一开全是BUG”刷上热门。证据链倒不难找,只是动机太简单——利益。谁都想在情绪和认同的明码市场上占一席之地。
话说回来,这场网络恶浪,谁真无辜,谁又是受益者?企业先下场,媒体和自媒体紧随,网民煽风点火,最终都在确认自己的利益没受损之前,难有切肤之痛。真要较真起来,恶意诋毁算不上911凶杀案,但在品牌、就业、行业信任面前,足够让人血压升高。
这一轮专项整治,或许能刹一刹漂移的风气,但“网络空间里谁是坏人”从来没有现成答案。以我的习惯,会在审讯间里问罪犯三遍动机、两遍细节,愿意的人会把话说三分,但不愿意的永远把真相藏在缝里。事实未必能在热搜第二天还原,证据链有时卡在常识和伪专业的分界线上,“你说我诋毁,我说是言论自由”——争起来比让发动机抖动还复杂。
究其本质,这场“黑公关”乱局其实套着互联网所有行业的老剧本。短视频里,一个喷别人“安全门做工差”的鬼畜解说,热度反压厂家三年耕耘,顺便领了广告费。大V出场,段子、评测、对比,流量分账,哪家公关到位谁就是黑马。有品牌抱怨自家车遭“黑稿”,实情是半数网友根本不在意真假,只管热闹——毕竟辛苦攒的工资,也就能体验一把情绪消费的狂欢。
同是整治乱象,刑侦口里叫“清网行动”;车圈则用“净化环境”这种略带自我陶醉的词。对外声明里人人说正义,心里其实都知道——净网不等于封号,反腐未必就是行业净化,只不过,没了明面上的恶意抹黑,大家还能把戏唱得文雅点。
说到底,不是只有李鬼的生意难做。车圈的舆论秩序就像高速公路上不装摄像头——谁都说自己“诚实安全”,背地里走S型过线的,不在少数。企业高管群内发言失控,会被自家市场部拎去谈话,表面“行业净化”,背后公关依旧暗流涌动。知乎大V、B站UP、微博热搜,哪家没点流量负债?整治风暴刚刚刮过,过两天,下个爆款车型又会拉开新一轮“口水仗”。
我得承认,曾经以为网络是言论自由的避风港,如今看,互联网等不来真正的公平,只能等来“黄赌毒”一样的动态管理。每次看到“打击黑公关”、“成立举报中心”时,总忍不住笑一笑:公关和黑公关,有时只是利益错位带来的镜像关系,今天你是被抹黑的明日之星,明天你可能就成了抹黑别人攫取流量的推手。剧本在变,演员不缺,导演却早溜号了。
也还要正经问一句:如果有一天,车企的网络空间真的被“净化”得一尘不染,没有流言,没有带节奏,用户的选择会变得更清晰,还是更迷茫?在没有噪音的世界里,谁还记得那些曾被网络击伤的人,和那台被喊过“烂车一台”的无辜车辆?
当然,我能理解每个品牌保护自己的努力;每次“整治风暴”,也是能清一清底气。只是,风暴过后,总有人悄悄清点自己的名单:到底被诋毁的是品牌,还是这个行业的耐心与公信力?
一如既往,问题开放。有多少诋毁是真,有多少维权是假?车企的网络维权和舆论自律,会不会变成下一个流量密码?这一回,轮到谁来答题?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