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有个豪华车品牌在中国四年烧光30亿,结果连自家员工都拒绝买它的车吗?
这个被戏称为“韩国宾利”的捷尼赛思(Genesis),2025年在中国总销量只有1328台,连奔驰单月销量的零头都够不上。
更魔幻的是,它曾花71万营销费卖一辆车,结果钱烧完了,连公司高管都吐槽:“中国员工对公司没感情!”
捷尼赛思入华时绝对算得上土豪——上海外滩无人机灯光秀一场烧掉上千万,门店装修得比美术馆还高级。但中国消费者看到它的盾型车标,脱口而出的却是:“这宾利什么时候出青春版了?”
北上广深60%的人直接把它归为“山寨货”或“十八线新势力”,搞得想买宾利的看不上,预算不足的转头就去提雷克萨斯了。
这事儿真不能怪群众眼神不好。奔驰的“汽车发明者”故事讲了135年,宝马的操控神话养活了半个汽车自媒体圈,就连国产新势力都懂得给老板安排“理工男人设”。而捷尼赛思2015年才从现代独立出来,品牌历史还没某些网红奶茶店长,却妄想用几场灯光秀洗脑中国人。
最致命的是,它那个“既要高端又要性价比”的拧巴定位,活像相亲市场上喊着“年入百万但AA制”的奇葩——土豪觉得你穷酸,普通人觉得你装X。
别看捷尼赛思在北美拿奖拿到手软,它的GV70车型在中国简直成了“买家秀灾难现场”。30万的入门款居然没有360度全景影像,座椅还是仿皮的,隔壁宝马X3车主喝着咖啡笑出声:“这配置也好意思叫豪华?”
更绝的是设计师的蜜汁自信,非要把“并行双线”大灯和钻石格栅组合成“暴发户套装”,结果90后消费者投票时,12%的审美认同率比彩票中奖概率还低。
这些骚操作背后,藏着韩国车企典型的“我觉得你需要”综合征。他们以为中国人还活在“加长轴距就是王”的年代,却没看懂如今的市场早已进阶到“既要冰箱彩电大沙发,又要激光雷达OTA”。
当蔚来车主在车里K歌、理想车主在副驾追剧时,捷尼赛思还在吹嘘Nappa真皮座椅——这就像在智能手机时代炫耀自家大哥大信号好。
要说捷尼赛思最魔幻的操作,当属它的“门店隐身术”。全国19家店不是藏在文创园角落,就是蹲在郊区商场顶楼,找店难度堪比密室逃脱。
相比之下,奔驰600多家4S店遍布城乡,人家连五线城市都能做到“上午抛锚下午修好”。
这种服务差距直接导致“买车像开盲盒”——提车时销售鞠躬90度,修车时客服让你“耐心等待72小时”。更离谱的是内部员工的态度,2023年韩方高管李哲(Wells Lee)公开炮轰中国员工不买自家车,却选择性忽略了自家门店比熊猫还稀有的现实。
试问哪个打工人愿意花50万买辆修车要跨省、保养要请假的“祖宗”供着?
当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50%时,捷尼赛思的首款电动车GV60才慢悠悠上市,结果两个月卖出70台,连工厂试驾车都比这多。这款续航500公里、定价35万的“电动古董”,直接被国产新势力按在地上摩擦——蔚来ET7能换电,极氪001带自动门,小米SU7还能连手机生态,捷尼赛思却还在吹“豪华质感”。
眼看要凉,捷尼赛思终于在2025年启动国产化,试图复制雷克萨斯的套路。但市场早就变天了——蔚来、问界抢走了30%的豪华份额,小米汽车带着“人车家生态”杀入战场,比亚迪仰望U8直接上攻百万市场,BBA都被卷得降价求生,哪还有新人的位置? 更作死的是坚持独资建厂,白白浪费本土合作伙伴的渠道和资源,这波操作堪比在火锅店坚持用刀叉吃饭。
历史教训也在啪啪打脸。这品牌已经玩过两次“改名重启”的戏码(劳恩斯→捷恩斯→捷尼赛思),每次都是开局声势浩大,结局灰头土脸。如今消费者还没记住名字,又要搞战略大调整。
捷尼赛思的悲剧告诉我们,豪华车市场从来不是“堆料大赛”。BBA用上百年时间把品牌基因刻进消费者DNA里,雷克萨斯靠免费保养和保值率杀出血路,就连国产新势力都懂得用用户社群培养死忠粉。
而这个韩国品牌却妄想用“宾利同款车标+顶配参数+灯光秀”三板斧速成高端,结果成了汽车界的“拼夕夕版爱马仕”。
下次你在商场看到它的展台,不妨进去摸摸真皮座椅——那上面不仅承载着现代集团的野望,还写满了跨国车企在中国市场交过的30亿学费。只是不知道这些昂贵的“作业本”,会不会成为后来者的教科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