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新品发布会能不能带来希望?这是我常常琢磨的问题。有人说,车圈的发布会无非就是参数拉满、噱头玩足、话说得漂亮,但是真正能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实实在在的改观?深蓝汽车最新一场秋季发布会,弄出三款车型,S07、S09、L06,吹得天花乱坠。我慢慢琢磨着就冒出很多问号:这些新品,是不是又是一场空中楼阁,还是说,新能源车正在真的往前再迈一步?
咱们先从现实说起。新能源汽车这两年就一个字:卷。谁都知道方向在那儿,钱进了,人才也挖得差不多,可用户嘴上喊着要新能源,暗地里又嫌充电慢、续航短。厂家你卷技术,他卷价格,最后车主卷体验。正因为这样,所以每次发布会把“智能”、“续航”、“充电快”四个字往外一拧吧,个个都拍大腿,仿佛一切问题全解决。有那么容易吗?
我盯着深蓝 S07这辆定位叫板15万级SUV的新车,广告词说什么“最惊艳设计、最聪明交互、最省能耗、最强补能、最舒适驾乘”,加了五个“最”,但说实在话,这些年我们见过多少“最”?最美一会儿,半年后路上一多,大家看腻了。最省电?电池技术进步谁家不是同步跑?最聪明?今天小冰,明天小艺,后天小鹏的企鹅AI,哪个不是号称换代升级。说到底,真让人关心的,还得是实际体验。
S07的定价就盯着大众口袋来的,官方说空间优化、NVH静音、后排腿部空间920mm,什么可调节靠背,这些确实是咱中国家庭最上心的细节。但问题在于,当初MPV不是一样喊着大空间、宽敞?到头来用车场景复杂了,空间反而成了鸡肋。舒适感这玩意儿,说穿了是心里安慰的事,真要“舒适”,15万到底可能吗?能不能暴力降本还是得看后期。
值得点赞的是,S07的充电速度确实有所突破,说15分钟能把车从30%充到80%。充电焦虑稍微缓和点,跑个长途不至于每隔一百公里就盘算着下个服务区。但问题来了,这类快充站,是不是遍地都有?城市里用着舒服,县城、乡村怎么办?新能源之所以难落地,很大一部分问题不是车行不行,是配套跟不上。说白了,纸面参数是好,但中国道路千姿百态,小聪明顶多分个卷王,真要大家伙用起来还得看大环境。
再看深蓝S09,那是为大家庭、长途出行量身定做的,号称大六座、2+2+2布局,第二排还有按摩通风。听起来太美了,什么三胎、四胎焦虑都能治愈。可咱们想想,一个孩子坐哪里也能闹翻天,两个孩子抢座位家长已经崩溃,真要六个人舒舒服服坐六个小时,车型再大也得靠天吃饭。国内路况复杂,空间再大也顶不上高速大堵车时的一路喘气。
说到超充技术,S09是个狠角色,10分钟就能补上50%的电。据说比同级至少快了40%。这点要是全国快充站都布满了,确实爽,但就像移动信号刚普及时,总有地方有盲区。新能源和软件行业一个德性,强者永远比别人提前半步,但落地付费的那批人,是不是高频刚需,心里得有杆秤。
其实最吸引眼球的还是智能化这一块。S09标配华为乾崑ADS 4智能驾驶系统,据现场演示,识别更精准、反应更快,还能躲避乱入的行人,超前做出预警。可是智能驾驶这块,技术说得再牛,也就和智能手机似的,宣称“你的手机在懂你”,但本质大差不差。毕竟中国城市复杂,“自动驾驶”在理想状态下是香饽饽,一旦遇到施工、横冲直撞的电动车,还是得靠驾驶员的临场发挥。再精准的感应器,遇到不守规矩的路人和车辆都得“提前踩刹车”。
而且智能驾驶归根结底不是看你多聪明,而是看你能不能让用户安心。现在智能驾驶一堆明显的翻车新闻,一出事故厂家只会甩锅“驾驶员未规范操作”。这和多年前的诺基亚、索尼都要努力搞智能一样,如果无法为底层用户解决核心问题,炫技再多也比不上扎实的体验。不管座舱多智能、语音指令多灵敏,归根结底还是“实用”和“安全”两个字。
说到刚刚发布的L06,我承认这是三款里科技感最拉满的一台。造型上偏运动,号称“追求个性”。3纳米车规级芯片很厉害,什么200TOPS算力、磁流变悬架,跟法拉利同平台,乍一听,让人热血沸腾,可一个问题绕不过去:中国大多数车主真有机会“撒野”吗?是想象的激情多,还是实际的路况多?我们多少次看见“性能车”一上国内城市马路,加塞、跟车、堵在十字路口,什么运动基因都成了纸上谈兵。青年人买车要激情,这是没错,但买完后实际都是看能不能加满油(或充好电)、该堵车还是堵车、娱乐功能是不是顺手用。性能再牛,如果日常不派上用场,还是会落入“买前生产力,买后生产力工具”的尴尬境地。
新车上市,就会讲创新,说什么未来感、科技美学、人机交互。我倒想问句“创新的目的到底是啥?”是为了让生活真的更方便了,还是把原来的痛点包起来用别的痛点代替?三台车都说智能都说省心,可有多少Can-bus的Connector Bug,是新手用户根本不懂但用了两月就头疼的?智能硬件升级留着OTA,但现在电动车OTA更新全是套路,甚至有的更新完了发现核心功能反而阉割了。你信OTA还是信厂家良心?
有一点不得不承认,这三款车背后蕴含的,是中国制造业和新能源产业的大势所趋。过去是国外技术引领、我们仰人鼻息,现在国内厂家确实在智能驾驶、芯片、自主设计上拿出了真家伙。但我们也要警醒一点,不要天天沉迷于功能“全球首搭”、“独家首创”,更要关注普惠。不是华为鸿蒙上车、3纳米芯片量产,就能自动成为全球第一。别的国家也不是吃素的,那些技术进步一旦商用化,竞争马上白热化,价格战加服务战,没有哪家厂商真能一家独大。
此次发布会有个值得细品的地方,深蓝也在积极布局海外市场,欧洲、东南亚同步推进。可老问题还在:出海是好,全球布局的前提是产品稳定性、售后网络、适应能力都要过关。欧洲那边,大家汽车文化早就内化于心,你有你的技术牛,但是法规、路况、维修都和中国两码事。咱们的智能驾驶去了法国是不是能跑得顺,去了东南亚高温高湿是不是还能稳,才是下一个该好好琢磨的痛点。
一场发布会能不能颠覆市场格局?还早得很。新车本身是好的,功能确实诱人,但最重要的是能不能在一年后还让车主心里满意,而不是当初买车觉得自己买到“未来”,用上一年才发现“未来还在追赶现在”。
所以,我希望大家在面对这些“智能”、“超充”、“智能座舱”、“科技运动”热词儿时,多问几个问题:买回家后,真的能高频用上这些功能吗?售后服务和电池安全能不能有保障?用户体验有没有考虑到老年人、非新锐玩家?厂家宣传的那些“全场景覆盖”,是不是还是只覆盖到城市老司机,普通县城和农村用户怎么办?新技术的本质,不是让一小撮人玩得爽,而是让绝大多数普通人都能稳稳当当用得起、用得好。
深蓝汽车这次发布会跑得很快,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长跑还在路上。别让噱头变成下一个“鸡肋”,我想,只有时间能证明这些新车能不能成为我们兜里的好帮手,而不是PPT上的炫技工具。你觉得呢?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