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国车企出海,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 "低价冲量""赚波快钱",尤其是面对日本这种本土品牌占比超 90% 的封闭市场,更觉得无非是 "刷个存在感,打个广告"。但啊月盯着比亚迪这两年在日本的动作,越看越觉得事情没这么简单。从 2005 年成立日本法人,到 2015 年交付首款电动巴士,再到 2025 年东京车展上的 "纯电 + 混动" 双线发力,这二十年的布局,更像是一场精心谋划的 "价值渗透",而不是临时起意的市场试探。
很多人不知道,日本汽车市场有多 "难啃"。早年间通用、福特、现代都曾折戟沉沙,福特离场时直言这里是 "全球最封闭的汽车市场"。本土车企不仅垄断了 90% 以上的销量,还掌控着从销售、车检到维修的全链条服务,外资品牌想挤进去难如登天。更关键的是日本消费者的偏好,K-Car 占新车销量近 40%,混动车型占比达 40%,纯电车型渗透率至今还没突破 1%,这种市场结构让不少新能源车企望而却步。但比亚迪偏要迎难而上,而且走的路和别人完全不一样。
啊月发现,比亚迪在日本的第一步,不是急于卖乘用车,而是从商用车和核心部件切入。2015 年向京都交付首批电动巴士时,日本市场满是戒备,毕竟当时中国新能源产品的国际认可度还不高。但比亚迪没急着辩解,而是用实打实的产品说话 : 如今它在日本电动巴士市场的市占率已接近 70%,从东京羽田机场到北海道的公交系统,到处都能看到比亚迪的身影。这种 "先建信任,再拓市场" 的思路,比直接砸钱打广告高明多了。要知道,商用车对可靠性、耐久性的要求远高于乘用车,比亚迪能在这个领域站稳脚跟,相当于给日本市场递上了一张 "技术通行证",为后续乘用车业务铺路。
东京车展上全球首发的「BYD RACCO」,很多人只看到它符合日本 K-Car 标准,却没注意到背后的 "本土化深耕"。K-Car 在日本流行,不只是因为体型小巧适配狭窄街巷,更因为有政策红利 : 排量和尺寸达标后,税费、停车费都能大幅减免,是普通家庭的刚需车型。比亚迪没有简单把国内的微型车改改尺寸就拿去日本,而是完全按当地标准重新设计:方正造型最大化利用空间,后排侧滑门适配日本常见的窄停车位,180 公里 WLTC 续航刚好满足都市通勤需求,100 千瓦快充解决补能焦虑。更关键的是定价,约 260 万日元合人民币 12.1 万元,直接对标日产 Sakura 等主流竞品,没有靠低价拉低品牌调性,而是用性价比说话。
除了产品本身,比亚迪在渠道上的创新更让人眼前一亮。和日本零售巨头永旺的合作,看似只是 "商超卖车",实则是破解本土流通体系垄断的关键一步。永旺在日本有 164 家购物中心,374 家门店布局了约 2500 个充电桩,这种 "购车 - 充电 - 购物" 的场景闭环,是传统 4S 店无法复制的。更狠的是价格策略,通过积分返还、充电桩安装优惠,把海豚车型价格压到约 200 万日元合人民币 9.4 万元,比本田 N-BOX 还低 30 万日元,直接击穿了日本轻型车的主流价格带。啊月算了笔账,这个价格相当于日本普通工薪阶层年收入的 1/3,刚好卡在大众消费的敏感点上,既能打破 "电动车是高端玩具" 的认知,又不会陷入低价竞争的泥潭。
有人觉得,比亚迪在日本的销量还不够亮眼,2025 年 1-9 月累计销售 2899 台,对比日本千万级的市场规模确实不算多。但啊月想说,看海外市场不能只看短期销量,更要看品牌价值的积累。日本消费者以挑剔著称,能让他们认可中国品牌的汽车,本身就是一种胜利。而且销量增速很能说明问题,2025 年 9 月单月销量 802 辆,同比激增 3 倍,占日本进口电动车市场 16.7% 的份额,这种增长势头背后,是产品力和品牌力的双重提升。此外,比亚迪在日本的布局,正在改变全球对中国汽车的认知 : 不再是 "低端模仿",而是 "技术输出"。
很多人忽略了一个细节,比亚迪在日本推出的首款插混车型海狮 06DM-i,刚好击中了日本市场的痛点。日本混动车型占比高达 40%,消费者对混动技术接受度高,但本土车企的混动系统多是油电混动,插混技术相对滞后。比亚迪的 DM-i 技术以 "快、省、静、顺、绿" 著称,续航长、油耗低,刚好能满足日本消费者对节能和便利性的双重需求。这种 "精准补位" 的产品策略,比盲目推出纯电车型更有效。而且按照规划,2027 年前比亚迪将在日本形成 7 至 8 款纯电及混动车型的布局,覆盖从 K-Car 到中高端车型的全细分市场,这种系统性的产品矩阵,显然不是 "打个广告" 就能做到的。
啊月还注意到,比亚迪在日本的品牌建设也很有章法。邀请日本国民级女星长泽雅美出任代言人,把品牌认知度从 20% 提升至 40%,这种本土化的营销方式,比单纯的广告投放效果好得多。更难得的是,比亚迪没有刻意强调 "中国品牌" 的标签,而是以 "全球新能源领导者" 的身份参与竞争,用产品性能和服务说话。这种 "淡化国籍,强化价值" 的思路,让日本消费者更容易接受。毕竟在汽车行业,技术和品质才是最硬的通行证,比亚迪用电动巴士积累的口碑,用定制化产品展现的诚意,正在一点点打破日本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偏见。
对比其他中国车企的出海模式,比亚迪的优势更明显。很多车企出海要么是 "低价走量",要么是 "贴牌代工",缺乏核心技术和本土化布局,很难长期立足。而比亚迪凭借刀片电池、DM-i 等核心技术,加上二十年的市场铺垫,形成了 "技术 + 产品 + 渠道 + 品牌" 的完整出海体系。这种模式不仅能在日本市场站稳脚跟,还能为其他中国车企提供借鉴 : 出海不是 "赚快钱",而是 "长期主义",需要吃透当地市场的政策、文化、消费偏好,用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打动消费者。
话说回来,比亚迪在日本的布局,更大的意义在于 "建立标准"。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比亚迪在日本市场的成功,正在推动全球新能源汽车标准的重构。日本是汽车工业强国,比亚迪能在这个市场获得认可,相当于拿到了全球新能源汽车的 "品质认证",这对其进入欧美等高端市场至关重要。而且比亚迪在日本的电动巴士和乘用车业务,正在形成协同效应,商用车的技术积累可以反哺乘用车,乘用车的市场份额可以提升品牌影响力,这种良性循环,让比亚迪在全球新能源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强。
当然,比亚迪在日本也面临不少挑战。本土品牌的忠诚度很高,丰田、本田、日产等企业在技术、渠道、服务上都有深厚积累;特斯拉等国际品牌也在日本市场发力,Model3 通过降价占据了进口电动车市场首位。但啊月相信,比亚迪的核心优势在于 "技术迭代快 + 本土化深耕"。比亚迪每年将大量资金投入研发,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不断突破,这种技术优势是很多车企无法比拟的。而且比亚迪在日本的布局足够深入,从产品定制到渠道创新,从品牌营销到服务优化,每一步都踩在了市场的关键点上。
总的来说,比亚迪在日本的动作,绝对不只是 "打个广告",而是一场精心谋划的 "价值渗透"。从二十年前的电池业务,到如今的 "纯电 + 混动" 双线布局;从商用车到乘用车,从产品定制到渠道创新,比亚迪用长期主义的耐心,一点点打破日本市场的壁垒,一点点改变全球对中国汽车的认知。这种出海模式,不仅能让比亚迪在日本市场长期立足,还能推动中国汽车产业从 "制造大国" 向 "制造强国" 转型。
啊月觉得,比亚迪在日本的成功,给中国汽车产业带来了一个重要启示:出海不是 "简单复制",而是 "价值重构"。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深耕本土市场,用产品和服务创造价值,才能在全球市场立足。随着比亚迪等中国车企的崛起,全球汽车产业的格局正在改变,中国汽车不再是 "追随者",而是 "引领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中国车企像比亚迪一样,用技术和实力征服全球市场,让中国汽车成为全球新能源领域的标杆。
要不要我帮你整理一份比亚迪日本市场布局核心策略拆解,把产品、渠道、品牌等关键动作的逻辑和数据汇总起来?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