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账算得有点意思,花14.2万能买一辆纯电动车,干净利落;可偏偏有人愿意多掏一倍的钱,花27.7万去买一个肚子里还藏着个发动机的增程车。你说这怪不怪?
这事就发生在当下的新能源市场。纯电车凭着入门款小车,把平均价格拉得越来越亲民。而另一边,增程式电车虽然市场占有率不高,身价却高高在上。
市场的风向标,问界M8,就这么直愣愣地杵在那儿。九月份一个月就卖出去了18796台,这已经是它连续第四个月坐在增程车销量榜的第一把交椅上了。这台车继承了家族那套稳重宽大的外观,但大家心里都清楚,真正的杀手锏是里面那套华为全栈自研的智能驾驶方案。
人们到底在买什么?真的是在买一个更重的车身,一个更复杂的动力系统吗?可能不是。大家买的是一个解决方案,一个能治好续航焦虑症的方子。满油满电状态下1526公里的综合续航,意味着你甚至可以不怎么规划充电桩,就能从一个省跑到另一个省,这种说走就走的底气,纯电车给不了。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消费心理的博弈。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尤其是那些只有一台车的家庭,车不能有明显的短板。纯电车在城市里通勤确实省钱又方便,可一旦遇上节假日长途出行,或者去到一个充电设施不完善的地方,那种趴在高速上等拖车的恐惧感,足以抵消掉平时省下的所有好感。
问界、理想这些品牌恰好就抓住了这个痛点。他们没有去卷那些十几万的入门市场,而是直接把产品定位在中高端,把智能座舱、高级辅助驾驶这些配置拉满,告诉你:你买的不仅是一台没有里程焦虑的车,更是一个移动的智能空间,一个家庭的旗舰。
当然,这种技术路线也并非完美无缺。发动机和电驱系统挤在一起,车重、成本、后期维修保养的复杂程度都上去了。有些车在电池没电的情况下,那个发动机的油耗也并不好看。但这似乎并不妨碍消费者用真金白银投票。
所以你看,现在的市场,卖的已经不单单是技术本身了。当纯电动车还在致力于把价格打下来,解决买得起的问题时,增程式赛道上的玩家,已经在解决用得爽的问题。至于这份用得爽究竟值多少钱,那张月销18796台的成绩单,或许已经说明了一些问题。接下来,就看纯电车的电池技术和充电设施,能不能快点追上来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