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汽车办公室冷热交织,神秘金主身份成谜,工人工资却无着落?

最近,关于威马汽车要“复活”的消息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说实话,很多人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都是惊讶。

一个两年前几乎已经确定要倒闭的企业,怎么突然就要重出江湖了呢?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是真的有希望东山再起,还是另有隐情?

威马汽车办公室冷热交织,神秘金主身份成谜,工人工资却无着落?-有驾

要想弄明白这件事,咱们得从头到尾,把里面的门道一点点掰扯清楚。

咱们先来看看威马现在是个什么状况。

有记者前不久去他们上海的办公地点探访,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在同一个公司名下,两处办公地点却是截然不同的景象。

在沪青平公路那边的设计中心,看起来已经恢复了一些生气,有三四十名员工在正常上班,主要是采购、人事这些维持公司基本运转的岗位。

院子里还能看到威马以前生产的EX6 Plus等车型,给人一种公司正在逐步走上正轨的错觉。

然而,仅仅是一墙之隔的会恒路老办公大楼,却是另一番景象。

大门紧锁,透过玻璃窗往里看,里面空空荡荡,桌椅上都落了厚厚的一层灰,显然已经很久没有人来过了。

就连公司那个醒目的LOGO牌子都还挂着,仿佛在诉说着两年前人去楼空的仓促和凄凉。

这种一半火焰一半海水的奇怪场面,让很多人心里犯了嘀咕。

这不像是一个企业全面复苏的样子,倒更像是一种精打细算的选择性重启。

新来的投资方似乎只对威马的设计团队和一些现成的资源感兴趣,而对于那些遗留下来、牵扯着大量债务和问题的“烂摊子”,则选择了直接无视和抛弃。

威马汽车办公室冷热交织,神秘金主身份成谜,工人工资却无着落?-有驾

这种做法虽然从商业角度看可能很聪明,但也暴露了这次“复活”可能并不像宣传的那么简单纯粹,更像是一场目标明确的资本运作。

说到这次复活背后的推手,就不得不提一家名叫“深圳翔飞”的公司。

这家公司听起来非常陌生,但在今年四月,它却被法院指定为威马汽车的重整投资人,扮演了一个“白衣骑士”的角色。

深圳翔飞一出场就画下了一个非常宏伟的蓝图,宣称要投入10亿元资金,帮助威马恢复生产,还定下了五年销售十万台车、到2030年实现千亿营收的宏大目标。

这些数字听起来确实振奋人心,但仔细一推敲,问题就来了。

根据公开的工商信息,这家深圳翔飞自身的注册资本只有一个亿。

一个注册资本一亿的公司,要如何拿出十个亿的真金白银来投资呢?

这笔钱到底从哪里来,至今还是一个谜。

更深的挖掘发现,深圳翔飞的背后,隐隐约约浮现出“宝能系”的影子。

虽然宝能方面对此事一直矢口否认,但资本圈里的各种关联和线索,让这种猜测并非空穴来风。

提到宝能,很多关注汽车行业的人都会想起当年的观致汽车。

宝能也曾高调入主观致,同样画下了美好的发展蓝图,但最终的结果却是一地鸡毛,观致汽车的品牌价值和市场份额被消耗殆尽。

威马汽车办公室冷热交织,神秘金主身份成谜,工人工资却无着落?-有驾

有了这样的前车之鉴,人们不禁要问,这次通过一个看似无关的“马甲”公司来介入威马,是不是又想故技重施?

他们的真实目的,究竟是真心实意地想把威马这个品牌救活,还是仅仅看中了威马所拥有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这个“壳资源”,想借此进行新一轮的资本游戏?

在这些宏大的资本叙事背后,最现实、最让人心酸的,还是那些被欠薪的普通员工。

根据之前的报道,威马汽车总共拖欠员工的薪资高达四千多万元。

对于新股东的到来,这些被欠薪的前员工们本以为看到了希望,公司也承诺会分批次偿还欠款。

然而现实是,直到现在,绝大多数前员工仍然没有拿到属于自己的血汗钱。

不仅如此,就连现在设计中心里那些复工的新员工,工资发放也并不准时,七、八月份的工资都拖到了月底才发。

一个连最基本的员工薪酬都无法保障的企业,又怎么能让外界相信它有能力去实现那些远大的目标呢?

据一位内部人士透露,现在威马的团队人心不稳,最关键的研发团队几乎走光了,剩下的核心技术人员寥寥无几。

没有了自主研发的能力,未来所谓的“新车型”,很可能只是从外面购买现成的技术方案,然后换上威马的外壳进行组装。

这种模式在如今技术快速迭代、竞争白热化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几乎没有任何竞争力可言。

更让人感到不安的是,威马汽车的创始人沈晖,早已不见踪影,据传已经举家定居美国。

威马汽车办公室冷热交织,神秘金主身份成谜,工人工资却无着落?-有驾

一个没有掌舵人、资金来源不透明、内部军心涣散的企业,它的未来又能走向何方?

从威马公布的生产计划来看,他们打算在九月份重启生产两款老车型——EX5和E5。

要知道,这两款车的设计和技术都是五年甚至更早之前的产物。

五年前,它们或许还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但五年后的今天,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无论是高端市场的“蔚小理”,还是主打性价比的零跑、哪吒,都在产品力、智能化和价格上把行业标准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威马想靠着几款早已过时的老产品来打翻身仗,无异于痴人说梦。

更何况,由于之前的债务危机,很多供应商现在都对威马持观望态度,是否愿意继续合作还是个未知数。

没有稳定的供应链支持,生产都成问题,更别提销售了。

所以,综合来看,威马汽车这次所谓的“复活”,充满了太多的疑点和不确定性。

它看起来并不像是一场纯粹的企业自救,更像是一场由神秘资本方主导的、前途未卜的商业赌局。

赌局的筹码,可能就是威马那张宝贵的生产资质。

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而言,面对这样一个内部问题重重、前途未卜的品牌,选择购买它的产品无疑需要巨大的勇气。

毕竟,汽车是大宗消费品,关系到日常出行的安全和便利。

一个连员工工资都发不出的公司,我们又怎能指望它能提供可靠的产品质量和完善的售后服务呢?

或许,在威马能够拿出真正有诚意、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并且解决好所有历史遗留问题之前,我们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继续观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