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海车展商用车集体消失:一场行业转型的“沉默革命”

2025年上海车展如期开幕,但这场以“智电转型”为核心的汽车盛宴中,商用车企业却集体“隐身”。重卡、物流车等商用车品牌几乎无一参展,取而代之的是零部件企业大秀智能化和新能源技术。这一现象引发行业热议:商用车企业为何在关键展会中集体缺席?是市场低迷的无奈选择,还是行业转型的主动策略?

现象:商用车“退场”,零部件企业“扛旗”

自2011年上海车展商用车参展品牌达23个、展车近百辆的巅峰后,商用车参展热情逐年减退。2025年,重卡企业几乎集体缺席,只有改名后广汽领程和与集团一起参展的远程,仅剩部分零部件企业展示技术成果。例如,宁德动力、采埃孚、法士特、博世等零部件巨头带来了动力电池、电驱桥、氢动力模块和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而商用车整车企业几乎“销声匿迹”。

2025上海车展商用车集体消失:一场行业转型的“沉默革命”-有驾

原因分析:市场、成本与战略的三重压力

市场低迷:生存压力倒逼“节流”

近年来,国内商用车市场持续低迷。2023年商用车销量同比下滑15%,利润率普遍低于5%,部分企业甚至亏损。参展成本高昂(单次投入超百万元),而车展难以直接促成订单,企业更倾向于将资金用于产品研发和地推活动。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商用车企业当前的核心任务是活下来,而非花钱赚吆喝。”

2025上海车展商用车集体消失:一场行业转型的“沉默革命”-有驾

受众错位:综合性展会难触达目标客户

商用车作为生产资料,目标客户是物流公司、运输企业等B端用户,而非普通消费者。这类客户通常通过行业展会、企业直销或定制化服务获取信息,而非综合性车展。一位未参展的重卡企业负责人表示:“上海车展的观众九成是乘用车消费者,我们参展等于对牛弹琴。”

技术短板:电动化转型中的“被动缺席”

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下,商用车企业面临技术储备不足的困境。相比乘用车品牌频繁推出800V高压平台、L3级自动驾驶等新技术,商用车在核心三电系统、智能驾驶等领域仍依赖零部件供应商。例如,博世的氢动力模块和华为的矿山无人驾驶方案,均直接面向终端场景,商用车企业缺乏主导权。

2025上海车展商用车集体消失:一场行业转型的“沉默革命”-有驾

本质:行业转型期的战略重构

从“展台营销”到“精准获客”

商用车企业正摒弃传统展会模式,转向更高效的营销策略。例如,通过区域巡展、客户试驾会或行业论坛,直接触达物流公司、运输车队等目标群体。某商用车品牌市场部负责人透露:“一场地推活动的成本仅为车展的1/10,但订单转化率高出5倍。”

零部件企业崛起:技术驱动产业变革

商用车行业的创新重心正从整车向零部件转移。电驱桥、氢燃料电池、自动驾驶系统等关键技术由采埃孚、博世等企业主导,商用车整车厂更多扮演集成角色。天津大学教授姚春德指出:“零部件的迭代速度远超整车,它们才是产业升级的引擎。”

2025上海车展商用车集体消失:一场行业转型的“沉默革命”-有驾

专业化展会替代综合车展

商用车企业更青睐德国汉诺威车展等专业平台。这类展会聚焦物流、运输场景,吸引全球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促成技术合作与订单签约。相比之下,国内综合性车展同质化严重,缺乏垂直深度,难以满足商用车行业的专业化需求。

结果与启示:行业未来向何处去?

短期阵痛:市场洗牌加速:商用车企业缺席车展的背后,是行业深度调整的缩影。部分技术滞后、资金紧张的企业可能被淘汰,而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将通过差异化产品抢占市场。例如,远程汽车通过甲醇电动技术开辟新赛道,已实现多地开花。

2025上海车展商用车集体消失:一场行业转型的“沉默革命”-有驾

长期趋势:专业化与全球化并进:未来,商用车行业需借鉴汉诺威车展经验,打造专业化、场景化的展会平台,推动技术交流与产业协作。同时,中国商用车企业需加速全球化布局,通过参与国际展会提升品牌影响力。

产业链重构:零部件企业主导创新:随着电动化、智能化深入,零部件企业将掌握更多话语权。商用车整车厂需加强与科技公司、零部件供应商的合作,从“制造者”转型为“解决方案提供者”。例如,华为与陕汽合作推出的无人驾驶重卡,已在国内矿区实现商业化运营。

消失的不是商用车,而是旧时代的营销逻辑

2025年上海车展商用车的“集体退场”,并非行业衰落的信号,而是转型期的主动选择。当传统营销模式失效,企业更需聚焦技术突破与精准服务。这场“沉默革命”背后,是商用车行业从粗放扩张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正如业内人士所言:“与其在展台上昙花一现,不如在市场中扎根生长。”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