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当下,增程式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插混)车型凭借可油可电、没有里程焦虑的特点,成为众多消费者购车时的热门选择。然而,许多人仅从技术原理上了解它们的差异,却不知实际驾驶中,尤其是跑一趟高速后,两者的区别会被进一步放大。从动力表现、能耗水平,到驾乘体验,增程与插混在高速场景下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特性。
动力输出:插混强劲,增程疲软
高速行驶时,动力性能直接影响超车、提速等操作的顺畅度。插混车型通常采用“发动机 + 电机”并联或串联的复杂动力架构,发动机可以直接参与驱动车辆。在需要急加速或高速巡航时,发动机和电机能够协同发力,输出强劲动力。比如比亚迪唐 DM - i,在高速超车时,发动机与电机共同作用,能迅速完成提速动作,动力响应积极,驾驶信心十足。
反观增程式车型,发动机并不直接参与驱动车辆,而是扮演“发电员”的角色,仅通过带动发电机发电,为驱动电机供电。在高速行驶时,由于驱动电机功率有限,且增程器发电效率在高转速工况下可能降低,导致车辆提速时“心有余而力不足”。当车辆电量较低时,增程器需要高负荷运转发电,此时再进行高速超车,动力迟滞感明显,甚至会出现“光吼不走”的情况,驾驶体验大打折扣 。
能耗表现:插混节能,增程费油
高速行驶工况下,增程和插混车型的能耗差异显著。插混车型在发动机直驱模式下,发动机可以在高效区间工作,直接将动力传递给车轮,减少了能量转换环节,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以吉利帝豪L 雷神 Hi·P为例,在高速巡航时,发动机能够以经济转速运行,配合高效的传动系统,百公里综合油耗可控制在较低水平。
增程式车型在高速场景下的能耗表现则不尽人意。由于发动机不直接参与驱动,发电过程中存在能量损耗,且高速行驶时驱动电机需要消耗更多电能,增程器需长时间高转速运转发电,导致燃油消耗大幅增加。部分增程车型在电量充足时,高速油耗尚可,但一旦馈电,油耗会直线上升,与同级别燃油车相比毫无优势,甚至更高。
驾乘体验:插混安静,增程嘈杂
高速行驶时,车内静谧性对驾乘体验影响重大。插混车型在高速路段若发动机处于高效工作区间,运转平稳且噪音控制较好;在纯电模式下,更能享受近乎无声的驾驶环境。例如魏牌摩卡 DHT - PHEV,无论是发动机介入驱动还是纯电行驶,车内噪音都能得到有效抑制,乘客可以在安静的环境中舒适出行。
增程式车型在高速行驶时,随着增程器长时间高负荷运转,发动机的噪音和震动会明显传递到车内,特别是在需要急加速时,增程器转速迅速攀升,噪音也随之增大,严重影响驾乘舒适性。而且,由于增程器的频繁工作,车内的震动感也会更加明显,长途驾驶容易让驾乘人员感到疲惫。
成本与保养:插混复杂,增程简单
从购车和后期使用成本来看,两者也存在差异。插混车型技术相对复杂,研发和生产成本较高,车辆售价通常比同级别增程车型略贵。在保养方面,插混车型既要对发动机、变速箱等传统燃油车部件进行保养,也要对电池、电机等新能源部件维护,保养项目更多、成本更高。
增程车型结构相对简单,没有复杂的变速传动系统,发动机不直接参与驱动,磨损较小,保养项目主要集中在增程器和电池、电机等方面,保养周期和费用相对更友好。不过,由于增程车型在高速工况下油耗较高,长期使用下来,燃油成本可能会抵消一部分保养费用的优势。
综上所述,增程和插混车型在高速行驶时,无论是动力性能、能耗水平、驾乘体验,还是使用成本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差别。消费者在选购时,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出行需求和驾驶场景。如果经常跑高速,插混车型显然更能满足动力和节能需求;若主要用于城市通勤,偶尔短途高速出行,增程车型凭借其相对简单的结构和较低的购车成本,也能成为不错的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