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吉利设计营到A7M9,体系力革命正在颠覆行业规则

2025年7月1日,成都,“吉利汽车创新设计营”悄然启幕。 没有流量明星站台,没有夸张的销量目标宣示,这场由吉利创新设计院与吉利学院主办的活动,吸引了柳冠中、何人可等学界泰斗,以及山田敦彦等国际设计大师的集体坐镇。 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陈政在现场抛出一句:“真正的领先,是为行业提前布局下一步。 ”

这句话背后,是吉利连续第二年以“全球大师课+项目实战”双轨模式打造的“汽车设计精英夏令营”。 陈政直言不讳:“设计人才是最稀缺的战略资源,我们要让人才在一线淬火、在产业扎根”。

值得玩味的是,这场设计营与刚上市的旗舰车型A7、M9之间,竟藏着一条贯穿产学研的“暗线”。

从吉利设计营到A7M9,体系力革命正在颠覆行业规则-有驾

设计营的硬核底色

当同行还在高薪挖角设计师时,吉利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路:从高校设计新锐中系统性培养“自己人”。 设计营采用“导师天团全程陪跑制”,吉利内部资深设计师组成实战团队,从理念生成到产品落地全程介入。

关键的是知识体系的植入。 顶级学术大脑柳冠中亲自讲解“设计即战略”的本质逻辑,国际专家山田敦彦带来跨文化设计方法论。 这种“学术+实战”的闭环,让设计营学员参与量产车型开发。 数据显示,前两届学员入职留存率达82%,18人已深度参与银河E8内饰等量产项目。

设计话语权争夺战

如果你以为吉利设计的核心竞争力只是A7的“润玉流光”线条或M9的“飞檐虎视”前脸,那就太小看这场战役了。 陈政的野心是构建完整的“中国汽车设计话语体系”。

这绝非空谈。 吉利设计已提炼出四大超级符号:“工必有意”的纹样美学、“飞檐虎视”的视觉张力、“三进大宅”的空间秩序、“润玉流光”的质感表达。

硬核的是基础研究,《中国汽车设计话语体系白书》连续发布两年,《中国R角》《全球舒服车体验研究》等课题持续推进。

设计理论家严扬评价:“这些研究让‘中国设计学派’有了可量化的支撑,比如M9座舱的1:1.2窗身比、0.7㎡单侧透光面积,背后都是数据化的审美公约数”。

从吉利设计营到A7M9,体系力革命正在颠覆行业规则-有驾

设计体系力的“压力测试”

两款旗舰车型成为检验体系力的试金石。 A7将“三进大宅”的东方秩序转化为2845mm轴距的体面空间,用“润玉流光”线条重构主流家轿的审美逻辑。 而M9的突破更彻底:

上海与米兰设计中心首次协同作战。 欧洲团队主导体量比例(车宽1999mm,高1800mm),中国团队优化“三排平等”空间细节。 最终呈现的“三进式”座舱:一排30英寸大屏+车载冰箱打造“有排面”,二排1.3米挑高空间实现“见尊贵”,三排勃朗峰舷窗+纯平地板保障“藏自在”。

从吉利设计营到A7M9,体系力革命正在颠覆行业规则-有驾

体系力跃升的真相

设计营导师张帆(化名)点破关键:“以前业内迷信明星设计师单骑救主,但现在吉利要的是可复制的组织能力。 ”

这种能力在五大设计中心的协作中显露无遗。 上海中心主导A7的东方美学转译,米兰中心为M9注入全球审美基因,哥德堡中心提供安全工程背书,24小时跨时区协作成为常态。

陈政的总结更犀利:“智电时代的设计蜕变,不再是一两个明星设计师能扭转的局面。 我们从英雄史观转向并肩作战的‘人民史观’”。 当同行还在追逐网红设计元素时,吉利已把设计锤炼成可演化、可传承的组织基因,这才是A7与M9能同步攻占家轿与豪华SUV市场的底层逻辑。

设计背后的硝烟

设计营闭幕后三天,某新势力设计总监在社交平台发文:“今年校招名额翻倍,欢迎全球设计人才加盟”。 这条看似平常的招聘信息,被业内解读为对吉利设计营模式的应激反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