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联会年初提议取消新能源车绿牌政策:为何至今迟迟没有落地?
还记得2023年那个刷屏的热搜吗?“最丑绿色车牌或在两年内取消”。一时间,全网热议。媒体纷纷报道,乘联会已向国家相关部门提交合并蓝绿牌的建议,更放出“预计最快两年内落地”的消息。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随后回应:“我们提出的,其实是‘同车同权’。”
那时很多人都相信——到2025年,绿牌将成为历史。新能源与燃油车,终将站在同一赛场。
可现在,已是2025年9月。说好的政策变动呢?绿牌依旧安静地贴在越来越多的电动车上。路权未变。补贴仍在。所谓“同权”,仿佛从未被提起。
为什么?
首先我们必须澄清一个事实:从头到尾,这都只是一则“建议”,而非“政策”。国家层面从未发布正式文件,没有时间表,甚至没有一句“正在研究”。是大家太急了。太容易把行业的呼声,当作官方的宣示。
这其实特别典型。新能源产业这几年的发展,一直伴随着强烈的政策预期与巨大的不确定性。一有风吹草动,舆论就自动脑补成:“要变天了!”“电车特权没了!”……可现实往往沉默如谜。
更关键的是——现阶段取消绿牌,并不符合国家战略。
你想想,我们至今仍极度依赖进口石油。2024年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原油进口依存度仍高达72.2%。也就是说,每10桶油,7桶以上来自海外。而这些油,多数经海运穿越马六甲海峡、南海等敏感区域。国际局势一旦动荡,油价一波动,我们就要被动承受风险。
这不是理论推演,是现实压力。
所以你明白了吗?国家推动电动车,不止是为了环保,更是为了能源安全。减少对石油的依赖,是一场必须打赢的仗。哪怕补贴、路权、绿牌看起来是“特权”,它们其实是战略工具——是为了更长远的生存空间。
再说,我们好不容易在新能源赛道实现弯道超车,怎么可能主动减速?
电池、电机、电控——核心三电技术90%以上国产化,且全球领先;充电网络、智能驾驶、整车制造,已从“追赶”变成“被追赶”。欧洲紧张了,美国加关税了,日本开始学我们了……为什么?因为他们发现,中国电动车不是来玩玩的,是来重新定规则的。
曾经在燃油车时代,我们连一台像样的自动变速箱都造不好。今天,我们有宁德时代、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还有华为赋能的车机生态……就连特斯拉,也要来中国设厂、用中国的电池。
这是几十年一遇的产业翻身。
而现在,如果在领先的位置上主动说“取消绿牌”、“油电同权”,无异于自己拆自己的台。就像一支队伍刚冲到榜首,教练却说:“咱们让点球权吧,不然别人说不公平。”
可能吗?不可能。
除非有一天,国家相关部门正式将合并牌照提上议程,并公开征求意见——否则“绿牌取消”在近几年内,基本不可能实现。
它仍会是中国汽车转型之路上,一个持续伴随的政策符号。一个温柔的推力。一个时代的注脚。
而我们能做的,是看清方向,保持耐心。在能源安全与产业博弈的大局中——绿牌不止是一块牌,更是一步棋。
你呢?你是在等绿牌取消再买车?还是已经选择了拥抱电动时代?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