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在4S店等朋友,刚好看见一辆宝骏华境S停在那儿。车头灯的线条不是特别激进,但你可以说很稳,配上金属灰的车漆,有那点低调的商务感。
我和那个销售聊了会儿,他说新车标配华为的乾崑智驾和鸿蒙座舱,价格比我预期的加点科技感要亲民一些。在我心里估算了一下,别担心不太专业:整车售价大概在15万到18万区间(这段先按下不表),而且全系标配华为的智能方案,意味着大脑和跳舞的灯饰都给你配齐了。
开这些车的时候,最明显的差别其实不是空间,反而是那种沉浸感。比方说,我对比的两款车,一个是之前的某国产品牌的同级车,价格相差不大;但你会发现,宝骏的智能座舱反应更快些,呼叫语音指令,只要一个导航去XYZ,屏幕马上切换,车载系统也没有卡顿,就像有人在帮你打点头。
我自己刚翻了下笔记,看到宝骏的灵眸辅助驾驶传感器排列得挺密,像是在车体上扎满秘密眼睛,让我反复琢磨:这是不是代表未来的多眼视觉系统会更普及,甚至更便宜?(这段不特意追问,只是有点好奇)回过头来一想,车里那个眼睛多了,代表生产线上的检测也更严谨,不然怎么保证每个眼睛都不瞎,精准度又高呢?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细想一下,华为的技术跟产业链?就像是在拼拼图。用户眼中的车,就是个拼图的中间块,但背后其实有一整套拼图师,比如说芯片公司、软件社区、供应商。要让这个拼图完整,就必须团队协作得像交响乐一样和谐。而我也曾听说,华为的硬件和软件开发,曾经有段时间弹不起来,但近期看他们似乎更灵活了。
我问旁边那修理工,他说:这车啊,硬件多了,调试也不一样。以前我们修个发动机还多用手工,今儿这些电子系统,得靠软件调试,出点问题真比之前复杂多了。他一边说一边瞥我,你以为跟手机一样,刷个软件就没事?别天真,搞错了。
这让我想到,供应链其实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你车上的芯片、传感器、线束、软件版本……都得一环扣一环。就像做饭,一样的原料,不同的厨师调出来的菜,会不一样。供应链稳定,就是厨房的原料得新鲜、调配得准。否则,哪怕你的菜谱多么先进,最后的味道都可能出错。
我刚才翻了翻小米相册里的一张照片,居然是一张发货现场的照片。那堆整齐堆放的零件、左右对称的仓库,突然让我心里轻松一点:原来生产线的压力,是那种你背着一袋子米,走到厨房的感觉。米没变质,厨师也只是偶尔边炒菜边叹气。
但我不能忽略:所有这些幕后操作,其实都在为一个愿景铺路 —— 那就是大众都能享受到智能化的便捷体验。不用像早期那样点个导航,等待两三秒,屏幕才醒过来;现在刚一动口,导航马上显示,反应真快。不是说技术一定就代表完美,但我相信最直观的感觉,就是体验变得顺滑。
我还想到,如果我们将来用车的场景像在看一部电影,那个多眼视觉系统就是导演,指挥着每个镜头的切换。而车里的神经网络,就像那个全景摄像头,打得漂亮,效率就跳升了不少。
真要这么说,智能化,是个剃刀。一方面带来便利,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隐私的隐患。有哪个车主愿意每天都被数据信息背后的人盯着?这个问题我没细想过,只是觉得科技越发达,担心的东西也多起来。这也是我经常有个疑问:我们到底要多智能的车?用得心里踏实才是真的。
说到这,我突然觉得,未来的汽车,可能光靠硬件就还不够。这背后更依赖软件的更新和安全。我不是技术控,但不禁想:我们用手机每年都升级,车会不会也是一样?车一升级,不像手机可以随便刷个ROM,动一动就牵扯到安全问题。
也许,下一次我该去研发厂实地看看,看看他们怎么调软件。那边的工人是不是像厨师,经常在后台调配佐料?那么这些个调料配比,是不是也会影响到汽车的性能?安排个场景:你跑长途,油耗和续航就是最直观的吃饭速度和得不到的分量。这个得靠调教。
不知不觉,脑子里出现一个问题:作为普通用户,我们到底要接受智能化到什么程度?只是说,用得顺手就行,还是想深挖每一次变化带来的感觉与安全?这些,似乎没有标准答案。
可触摸的小细节是,那台宝骏华境S的座椅,就像被柔软的纱布包裹,坐上去很舒服,像是在自己床上躺了一下。也许,某天,我会很自然地忘记驾驶这个词,真正享受那份被科技宠着的感觉。
留个问题:车变成伙伴的时候,人的角色会不会变?或者,就算车会看懂我说的话,我心里还会始终相信,它能懂我的非言语表达吗?这点,可能连华为都没细想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