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边驱车,调节着空调,心里琢磨:奔驰居然要把EQ那个牌子砍掉了,这事我还真没预料到。刚才在修理厂碰到师傅,他抬头看我,随口说:现在市场上,谁还特别用EQ标?谁都快想让它变成看得见的车身标志了。 他的话让我觉得,这不只是一个命名变化,而是行业的微妙转变。
你知道吗?我刚翻了下前几天拍的照片,发现那辆EQS的尾灯反光特别亮,像极了未来的影子。这个EQ最开始是给奔驰电动车撑场面的,就像我们小时候喜欢用旗舰去凸显个儿,但整个环境都变了。早期造车时,研发就像盖房子,砖头、水泥、工人都得一一配齐。电动车的研发,里面像是把纯电动力系统这块超高精度的电池铺进去,像盖楼,用料比燃油车讲究得多——更轻、更安全,也得兼顾续航、充电快不快。
说实话,去年我接触到一款新车,内饰设计也算得上是差不多,但它的续航明显比之前那批车长了二十公里左右(体感估算,样本不多)。用远一点的角度来看,很多车都在试水北极星一样的用户心理:我就是想不开个价格,让它不要那么鸡肋。这其实挺难的。你说用EQ标签,像给车贴个纯电的标签——其实也是为了方便用户理解,像商场里标价一样明码实价,但后来发现,标签越多,反倒让人觉得多余,没人真在意那小字。
你觉得,为什么宝马的i系列会逐渐弱势?我猜也是,早期i系列那股新鲜劲像新鲜蔬菜,但时间长了,用户期待的不是我在买新奇,而是这车就是好用。我记得一位朋友买车时,他说:其实我更关心价格和用车体验,不管什么标签。这让我想起,有次在展馆看到一辆奔驰的纯电车,展车里那台电驱动装置,工艺比我预想的复杂得多,就像做蛋糕时各种材料的配比。研发这个流程,比传统燃油车还繁琐——但很多人不知道,很多原料都是通过供应链层层转手的,甚至某些核心芯片,是从国外进口的(这段先按下不表)。你有没有想过,未来如果所有技术都成熟,品牌是不是就要回归实在、回归用料体验?
刚才我翻了些笔记,发现那天一个销售说:客户买的不是名号,是觉得用得顺手。这其实很微妙。尤其在电动车变得像白开水一样标准化之后,差异只剩下你愿不愿意付钱让车更智能、更快充罢了。但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技术的确越来越公共了,就像手机一样,被大厂垄断的芯片,基本上都像推在餐桌上的菜,谁都能用——这是不是意味着,未来的市场格局会变得更像是拼产品力而不是拼标签?
打个比方,宝马的i系列像是个定制版,设计感强,创新也多,但也带来成本炸裂。而奔驰,越来越像把一只牢牢抓在手里的传统大佬,想用简洁来迎合大众。你覺得?这样的策略会不会反而让他们失去一点点差异性?因为最终,市场还是看谁的产品真能打动人。
我有个小疑问,而且没深想过:未来会不会出现一种标签不重要,体验优先的新范式?就像我们用WhatsApp、WeChat聊天,不在乎背后那些所谓的独特协议,只在意用得顺手,用得快。电动车,难道也会走向这个感觉先行方向?
而且,回过头想,奔驰这次改名,还真是拉长线的一个试探。你觉得,从研发到品牌策略,是不是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复杂?毕竟,换了个名字,市场的反应不会只有车的性能决定,更多的是品牌的调性和消费者的信任在作战。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一个细节:我那天在修理厂听到一个工程师说,咱们做电池,那活儿可不比油箱简简单单。毕竟,电池性能稳定,不仅关系到续航,还牵扯到安全。这个技术点像是房子地基,打得牢不牢,直接影响房子的寿命。未来要想比拼,可能就是把基础打得更稳——比起看得见的品牌标签,我更关心的是用起来到底靠不靠谱。
我还在琢磨:消费者是不是越来越像挑米挑菜的人?不再追求最贵的,但一定得用得顺心。这个趋势该算是电动化的自然进步吗?还是说,压根就没有必要那样折腾?你觉得啊?下一步,谁会在这场品牌变革中胜出?还是说,到拼的还是谁的产品能赢得时间?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还真不知道,未来的市场,到底会怎么走——但我相信,有一件事没变:车,还是要用得顺手。毕竟,那只车灯在夜里闪烁的微光,总能点醒我一时的困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