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销50万辆的比亚迪,居然也有卖不动的车。
护卫舰07,作为比亚迪海洋网的一款旗舰SUV,回看其销量,我们就会发现,啥叫过山车。
2022年12月份开始上市交付,销量持续走高,最高月销量一度达到了10042辆,并且持续了2个月,然后,销量开始大幅度下滑,从四五千到一两千,再到2024年的三位数,2025前三个月,其月销量只有一百多辆,3月份只卖了113辆。
看得出来,这款车现在是彻底卖不动了。
从“爆款车型”到“滞销典型”,这款车到底经历了什么?
01 战略调整下的“绝版焦虑”:命名混乱与车型迭代
比亚迪护卫舰07的诞生,原本是海洋网“军舰系列”的首款旗舰SUV。
但2023年比亚迪启动品牌整合战略,将海洋网车型统一为“海豹”(轿车)和“海狮”(SUV)两大IP。
护卫舰07被划入海狮序列,更名为“海狮07 DM-i”,这一改名直接导致消费者对老款车型产生“绝版焦虑”——担心后续服务中断、保值率暴跌。
更名背后是比亚迪产品线的“内卷式迭代”。2024年起,海洋网密集推出海狮07 EV、海狮05 DM-i等新车,搭载第五代DM技术、CTB电池车身一体化等新技术,而护卫舰07仍停留在第三代DM混动系统。
消费者用脚投票:“买新不买旧”的逻辑下,老车型自然被冷落。
02 技术配置落后:从“领跑者”到“掉队者”
1. 混动技术代际落差
护卫舰07搭载的DM-i系统,最高纯电续航205km,亏电油耗5.8L/100km,这在2022年属于顶尖水平。
但2024年第五代DM技术登场后,竞品如宋L DM-i亏电油耗降至4.5L/100km,而且纯电续航突破200km成标配,护卫舰07的“长板”瞬间变“短板”。
2. 智能化严重缺失
除此之外,2025年比亚迪全面普及“天神之眼”智驾系统,10万元级车型已标配高速NOA功能。
而护卫舰07仅支持基础的L2辅助驾驶,中控屏甚至沿用2022年的DiLink 3.0系统,与新一代车型的5G车机、车载无人机等功能形成代差。
3. 硬件设计固化
护卫舰07的2820mm轴距虽定位中型SUV,但仅提供五座布局,第二排空间被同期推出的海狮07 EV(轴距2930mm)碾压。
更尴尬的是,其底盘仍采用前麦弗逊+后多连杆结构(筷子悬架),而海狮系列已升级为前双叉臂+后五连杆,驾控体验差距明显。
03 定价策略失误:高不成低不就的“夹心层”
1. 价格锚定失败
护卫舰07上市时售价20.28万-28.98万元,试图以“比唐DM-i更年轻”的定位冲击中高端市场。
但消费者发现:同价位的唐DM-i提供七座、云辇-C悬架;低配版宋L DM-i仅11.98万起,却拥有更新技术,护卫舰07成了“比上不足、比下无特色”的尴尬存在。
2. 降价反噬品牌
为挽救销量,比亚迪在2024年将护卫舰07起售价下调至17.98万元,终端优惠甚至探至13万。但这一操作引发老车主强烈不满——首批车主购车价25万,两年后残值仅剩50%。降价不仅未能刺激销量,反而加剧了消费者对“比亚迪不保值”的认知。
04 内部竞争绞杀:海洋网“左右互搏”
比亚迪的“车海战术”在护卫舰07身上显现副作用,同价位竞品挤压:海狮07 DM-i以18.98万起售(预售价),搭载第五代DM技术;宋PLUS DM-i智驾版起售价13.58万,配置更年轻化。
消费者直言:“花17万买护卫舰07?不如加1万买海狮07 DM-i,或者省6万买宋Pro DM-i。”
05 产品定位模糊:从“差异化”到“四不像”
护卫舰07最初以“海洋美学设计+大五座”为卖点,试图吸引年轻家庭用户。但实际表现暴露三大硬伤:
1. 设计争议:鹦鹉螺门把手、圆形出风口等“海洋元素”被吐槽“过度设计”,反不如唐DM-i的沉稳风格受众广泛。
2. 空间鸡肋:五座布局未能发挥2820mm轴距优势,第二排腿部空间仅比宋PLUS多3cm,却被海狮07 EV拉开10cm差距。
3. 性能平庸:DM-p版本零百加速4.7秒,但价格飙至28万,与后期推出的唐DM-p6 (4.3秒加速、售价22.98万)相比毫无竞争力。
总结
护卫舰07的衰落,本质是比亚迪快速扩张期的“战略试错”,命名体系混乱:军舰系列仓促上马,又因品牌整合被迫更名,消耗用户信任。
技术迭代失速:在“半年一换代”的新能源市场,两年未更新的车型注定被淘汰。
这款车的命运给行业敲响警钟:即便是比亚迪这样的巨头,若不能平衡“产品矩阵广度”与“单品竞争力深度”,也可能在狂飙中跌下神坛。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文章就点赞转发一下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