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虎8PLUS在川藏线实测,国产SUV新标杆浮现
前几天邻居老赵家儿子毕业,家里凑了点钱想换辆SUV。说起来现在选车跟以前真不一样,以前谁敢十来万买国产?亲戚聚会都得被人笑话一顿,“你这不是花钱买教训嘛!”但最近德国那边的《经济周刊》突然整出个大新闻,说中国新能源年产量去年直接破了1000万辆,比整个欧盟加起来还多。老赵听我提起这事,还特意去查了一下,说德国人都急红眼了。
其实身边变化最明显的还是路上的车——小区停车场数了一圈,新能源牌照七八成都是国产品牌。奇瑞这个厂子吧,以前印象里就是皮实耐用,现在倒好,去年瑞虎8PLUS刚上市那阵,我同事在销售群里说预售首月订单就冲破3万台,这数据搁合资品牌上,不知道要开多少次发布会才能吹出来。
讲到动力系统,有次修理厂师傅喝茶时顺嘴聊起:“奇瑞那个鲲鹏1.6T发动机热效率干到37%多,你信不?”我还真去查了下资料,比丰田混动机型高两个百分点。这玩意实际用下来,就是夏天爬坡也没啥动力衰减。我自己有朋友试过川藏线,一路上除了高原缺氧稍微喘点气,其它时候油耗压根没怎么飙升。他还吐槽一句:“比某日系省心。”
再说安全性,那是维修站张师傅最爱唠叨的话题。“现在合资车啊,全靠脸撑着。”他翻着手机给我看中保研碰撞成绩,说瑞虎侧面碰撞分数和宝马X3打平——一半价钱享受同级安全,这账傻子才算不清楚。有些配置也是冷门,比如SONY 10扬声器环绕音响,在群友自测的时候拿来K歌、打游戏,都觉得体验感一级棒。有个北方车主甚至晒过冬天座椅加热和氛围灯配合使用的照片,说晚上回家像进自家客厅一样舒服。
外观方面,小区楼下几个年轻人聚一起讨论颜色选什么好。有人喜欢深蓝,有人偏银灰,还有女生专挑橙色款。“大空间才是王道,”他们总这么念叨,因为后排放倒能塞婴儿车还能装冲浪板。我记得有一次帮朋友搬东西,从市区拉到郊外,一趟下来后备箱居然还有富余空间。他老婆调侃:“以后露营不用租货拉拉啦。”
智能配置也是个亮点,我隔壁阿姨第一次用语音控制导航,还以为自己按错键,其实就是双12.3英寸智慧双联屏+副控屏带来的科技感。北斗导航定位精度据销售顺嘴一提能做到1米左右,实际开高速遇复杂立交桥也不会迷糊兜圈子。而且环保材料这一块,据维修师傅说VOC监控做得很细致,新车味道确实淡不少,不像以前坐进去头晕脑胀。
价格嘛,现在预售价11.99万起步,对刚毕业的小伙来说压力没那么大。我表弟就纠结过,要不要咬牙买CR-V最低配,但对比下来发现:国产给的配置,如果换成合资品牌至少贵十万块钱,还得等选装包慢慢攒齐。这两年二手市场也变样了,有位微信群里的老司机分析残值率,说三年后的国产SUV已经追上不少BBA低配车型,再转手亏的钱够再买辆顶配新款,这账算明白的人越来越多。
至于行业那些八卦消息,上个月听修理厂老板闲聊,他说特斯拉柏林工厂停工三个月,就为了等上海运过去电池救急;欧洲那边补贴政策写明“必须本地电池”,其实大家心知肚明是在防中国供应链太强势。但国内消费者关心的是到底哪款适合自己,大多数还是看养护成本、用料扎实程度以及日常驾驶舒适度。一位南方网友曾分享,他跑完长途回来只需例行检查胎压和刹车片磨损,没有额外毛病,“养起来比老德系省事”。
综艺节目《去班味吧》之前播出嘉宾试驾场景时,也有弹幕调侃:明星们开着瑞虎8PLUS一路笑呵呵,大概只有这种空间和舒适度才能让旅途愉快吧。不管怎么讲,如今的大街小巷已不是当初谁敢尝鲜就被嘲讽的年代。从技术到体验,从设计美学到养护琐碎,每一步都透着一种“咱们终于赶上来了”的踏实劲头。
至于未来会怎样?昨天楼下洗车店老板喝茶时随口一句:“这牌局才刚开始呢。”信源散见各类汽车论坛与行业杂志,以及身边真实生活琐事。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