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坐在特斯拉展厅,手指滑到预约页面。
屏幕上写着:Model Y L预计交付到手时间:11月。
我一边点头一边心里琢磨,这下订单的人得排队到年底了吧。
当我翻了下笔记,发现去年同期那会,订单交付周期还差不多在六到八个月之间。估算,可能是客户期待值太高+供应链压力攀升,时间拉长了点。大家都觉得特斯拉的需求还真是那么火爆?我估算,从8月到11月,整个中国市场可能一共的新车供应少说也得在3到4万台之间(体感/估算/样本不多)。
不过这个数字我也不敢太绝对,毕竟不同城市的销售情况差异挺大。
对比一下话说回来,特斯拉Model 3那个长续航后轮驱动版,价格降了1万元。你们知道吗?我试了一次试驾,感觉它的小改款除了续航变化,还体现出了特斯拉压缩成本的迹象。车内多处用料看着不比之前高级,但价格还追求性价比。同价位里比如比亚迪汉EV,那车内用料更加豪华,后排空间也略胜一筹。比亚迪的供应链还比较稳,零部件大都国产化,出货也相对快。特斯拉的供应链就像一块大蛋糕,要保证高端部件的进口,时间就得拉长一点。
我还记得前几天跟一个修理工聊天,他说:特斯拉那发动机一条线,几百万的零件都要进口,搞得进口那个时间紧迫。我心想,这其实很像组装一台复杂的家具,零件都得从海外拼装到一起,不然哪有那么快?这就让我思考,特斯拉刚刚官宣新储能系统,像是提前预告了产能布局,未来交付可能还得等上个几个月。
说到供应链到底多紧张,我始终觉得,像苹果那样,有一整条供应链管理的黑箱操作,而特斯拉偏向于快速研发、不断试验。简单点说,如果比加工程度,就像是修车需要用不同的工具。现在的特斯拉就像借用市场的工具箱,用国外进口件拼装国产零件,导致出货节奏变慢。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一张早年的照片,是我去工厂观察的时候拍的,那个生产线边上堆满了零件,色彩还挺丰富。脑海中忽然浮现:要是这些零件都能提前准备?关键技术和配件的供应链还在海底捞针似的拼。
你有没有想过,特斯拉为什么锚定11月交付?其实我感觉,可能背后在等那批预定的特殊零件到位。或许还涉及到新一代电池的样品测试?我觉得这个猜测不是没道理,毕竟特斯拉向来喜欢在供应链上押宝。
其实挺矛盾的。这么火爆的市场,订单排到十一月,销量不说还在增长,用户体验却因为供应通道堵塞变得更难把握。你们觉得,这样的排队时间会影响到品牌粘性吗?我说实话,有时候花了那么多钱,还要等那么久,心里难免会有点小抱怨。
特斯拉提升空间确实大。比如车内的细节,它们把横向空间扩大了20mm,表面上看不起眼,但用起来感觉就是更宽松。你试过,坐在第三排时觉得宽松一些,心情也会好点儿。这个细节我觉得很有趣,也体现出他们拼成本的其实有没有在想怎么用理性赢得用户的心?会不会有人看了这篇文章,觉得花三十多万,空间舒服点也值了?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其实我一直没搞懂一个问题(这段先按下不表)——为什么特斯拉不像传统车厂那样,大规模铺开现车供应,反而是一个订单排队?难道是品牌策略,还是供应链限制?或者,他们觉得等待能让客户更期待,也能避免库存积压?
实际上,你看他们促销政策,提供了金融福利、各种权益,都是把等待的时间变成一种期待感,有点像抽奖。
写到这,我忽然觉得,特斯拉这么火,是不是有点像网络热搜?人们愿意等,愿意相信,期待下一次惊喜。可我有个疑问——那种临时的调价和产能延迟,是不是让用户有点猜不透呢?
很难说。毕竟你买这车,除了看性能,更多还得看体验感——等车的耐心,也是一种消费仪式。
这让我想起一个小故事,某个朋友说:我等了半年都还没车,但看着他们还一直免费升级硬件,心里反而暖了。
你们会不会也是这样的心态?还是说,越等越心烦?
我突然想起那个修理工曾说:特斯拉的零件配比难找,像拼拼图,拼不准就得等。没细想过,他这么说,或许反映的是:一场拼拼图的考验啊。
每次准备交付的时候,心里那点点紧张,总觉得还差点什么。细节一环扣一环,折射出整个产业链的微妙配合。
你们觉得,这种排队等待的背后,是不是潜藏着某种中国制造难以摆脱的供应难题?还是说,这本身也是一种等待中的商业策略?
把最后这一段留白。下次再到展厅,看到那些等待购车的人们,会不会多点耐心?或者会更珍惜手中这部还能慢慢等待的梦之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