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前夕,苏州国际车展上演 “罗生门”—— 万众期待的小米 YU7 突然 “爽约”,让数万名持票观众集体懵圈。车展主办方紧急致歉,甚至推出 “网红发箍墨镜” 补偿,但首日客流量仍暴跌 15%,部分展台出现 “销售比观众多” 的尴尬场面。
争议点一:产能危机 or 战略布局?
小米 SU7 交付周期长达 8 个月,雷军曾坦言 “工厂 24 小时连轴转”。YU7 若此时参展,可能加剧用户对产能的质疑。但有业内人士爆料,YU7 原计划搭载的固态电池因供应链问题延迟量产,激光雷达版车型的城市 NOA 功能也未完成中国路况全场景测试。这不禁让人猜测:小米是在 “憋大招”,还是因技术缺陷被迫延期?
争议点二:缺席营销 or 自毁口碑?
小米的 “缺席” 反而引发网友自发制作 “虚拟车展” 视频,实现低成本高曝光。这种 “饥饿营销” 在手机领域屡试不爽,但汽车市场是否买账?有车主直言:“SU7 交付慢、异响多,YU7 又玩这套,小米拿用户当猴耍?” 也有米粉力挺:“雷总做事向来稳,这次肯定有后手!”
同期参展的鸿蒙智行智界 R7,起售价 25.98 万元,与 YU7 的 23 万 - 24 万元定价区间高度重叠。若 YU7 此时亮相,可能引发正面价格战。但华为的品牌溢价和渠道渗透力,让小米的 “性价比武器” 并不锋利。有分析师指出:“小米缺席是明智之举,避免重蹈 SU7 上市初期的交付危机。”
争议点四:产能神话能否延续?
小米一期工厂产能利用率已达 200%,二期工厂 7 月才投产,实际可用产能仅 6 万辆。若 YU7 上市后需求爆发,小米可能陷入 “双线作战” 的产能分配困境。蔚来 ET5 曾因电池供应问题交付延迟,导致销量下滑 30%。小米能否复制 “超负荷神话”?
网友神评:
“雷军这招叫‘敌进我退’,等华为车展热度过了再放大招!”
“小米怕了!智界 R7 增程版若降价,YU7 必死!”
“产能不足就别学人家玩饥饿营销,消费者不是韭菜!”
数据说话:
小米 SU7 单月锁单超 7 万台,交付周期 23-26 周。
智界 R7 单月销量突破 1.6 万辆,Model Y 增长乏力。
苏州车展首日客流量下降 15%,部分展台 “销售比观众多”。
你站哪边?
A. 小米在下一盘大棋,支持!
B. 产能不足玩套路,抵制!
C. 吃瓜群众,等上市再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