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里有个标题挺抓人眼球的,说“问界不敌小米”,还拿出2024年到现在的累计销量榜单说事,小米排第四,问界排第五,看起来好像是后起之秀小米汽车,一上来就把老牌劲旅问界给超了。
好多人一看这排名,可能心里就琢磨,小米真这么厉害?
问界是不是后劲不足了?
但咱们要是真想看明白这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风云变幻,光瞅着一个累计排名,那可就太片面了。
这背后的门道多着呢,今天咱们就踏踏实实地,像街坊邻居唠嗑一样,把这销量榜单里里外外的故事给您说透了。
咱们先说这话题的主角,小米汽车。
雷军带着巨大的光环和流量入场,小米SU7这款车一出来,确实是给整个市场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那段时间,社交媒体上铺天盖地都是它的消息,设计、性能、价格,每一个点都精准地挠在了年轻消费者的心尖上。
靠着这股子锐气,小米在年初那几个月,销量确实是坐着火箭往上蹿。
最火的时候,一个星期就能卖出接近六千辆车,不光是车型榜的冠军,甚至一度把问界都挤到了身后,当上了新势力周销量的老大。
那个时候,给人的感觉就是,小米汽车势不可挡,好像要重新定义游戏规则了。
但是,造车这个事,跟造手机可完全是两码事。
它不是光有热度就行,它是一个考验耐心和实力的“马拉松”。
这不,刚进入七月份,小米的销量就来了个急刹车,周销量一下子掉了四分之三还多,直接从榜单前排消失了。
这就好比一个短跑选手,起跑快得惊人,但跑到一半突然岔了气。
问题出在哪了?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大概率是后端的生产和交付环节没跟上。
前期积累的订单太多,工厂的产能一时间消化不了,车造不出来,自然就没法交到用户手里,销量数据自然就下来了。
这对于任何一个新品牌来说,都是必须要交的“学费”,很正常。
但这种销量上的大起大落,对品牌的伤害也是实实在在的。
它会让那些还在观望的潜在客户心里打鼓,担心自己订了车要等猴年马月,或者担心为了赶工,车辆的品控会不会出问题。
所以,小米眼下最要紧的,不是怎么再冲一次销量高峰,而是怎么把基础打牢,让生产和交付稳定下来。
现在,咱们再把目光转向问界。
如果说小米像个激情澎湃的新秀,那问界就像一个内功深厚的武林高手,不咋呼,不搞花里胡哨的营销,就是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
虽然在累计销量上暂时落后一位,但您看另一个数据,问界已经连续六个星期拿下了新势力周销量冠军的宝座。
这是什么概念?
这就说明它的销售状态非常稳定,而且是持续性的强势。
这种稳定,比一时的爆发要可怕得多,也健康得多。
问界的底气,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它的产品定位非常准。
不管是M8还是M9,都牢牢抓住了中国家庭用户的核心需求,空间大、乘坐舒适、智能化体验好。
另一方面,也是它最硬的王牌,就是背后有华为的鸿蒙智行技术体系做支撑。
华为这块招牌,在今天中国老百姓的心里,分量是很重的,它代表了领先的技术和可靠的品质。
所以很多人买问界,他买的不仅仅是一辆车,更是对华为技术的一种信任。
这种信任感,是花多少钱做广告都换不来的。
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问界M9。
这可是一台售价五十万上下的车,在现在这个价格战打得你死我活的市场环境里,它每个月还能稳稳地卖出两千多台。
这就充分说明了问界的品牌价值,消费者是愿意为它的技术和品质支付高溢价的。
所以您看,一个是销量忽高忽低,像坐过山车;一个是持续稳定地领跑周销量榜。
要说谁的根基更稳,谁的未来发展更让人放心,答案其实不言而喻。
当然了,除了小米和问界的“二人转”,市场里还有其他非常有意思的玩家,他们的生存之道,也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比如说零跑汽车,这绝对是今年的一匹黑马。
它的策略非常聪明,不跟别人去争夺最顶级的市场,而是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10万到20万这个价格区间。
这个区间是普通老百姓买车最集中的地方,市场需求最大。
零跑就在这个区间里,推出了好几款车,像C10、C11,还有小车T03,每一款都卖得不错,销量分布特别均匀。
它不追求某一款车成为超级爆款,而是用一个产品矩阵,像一张大网一样,覆盖了最广泛的消费人群。
更厉害的是,零跑靠着这种极致性价比的打法,居然实现了盈利。
在整个新势力车企普遍还在亏钱“烧市场”的时候,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它证明了一件事,造车不一定非要高大上,把老百姓最关心的价格和配置做好,同样能活得很好,甚至活得更滋润。
有成功的,自然也有遇到挑战的。
比如曾经的“优等生”理想汽车,现在就有点“成长的烦恼”。
理想一直以来都主打高端家庭用车,L系列卖得确实火。
但当它想往更高价位的纯电市场突破时,却遇到了明显的阻力。
被寄予厚望的旗舰车型MEGA,售价超过五十万,结果上市半年,销量平平,远没有达到预期。
反倒是价格更亲民一些的L6,一上市就成了爆款。
这一冷一热的对比,非常真实地反映了市场的态度:消费者认可你理想在三四十万价位的能力,但要花五十多万买你的纯电车,大家心里可能就要掂量掂量了。
这说明品牌的成长是需要时间的,不是你想卖多贵,市场就愿意买单的。
隔壁的小鹏汽车也吃了类似的亏,好在它及时调整了方向,推出了十几万的MONA M03,一下子就盘活了局面。
这也再次告诉我们,在中国做生意,一定要懂老百姓的钱包,接地气才能有市场。
所以说,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早期那种靠一个概念、一个发布会就能引爆市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现在比拼的,是实打实的综合实力,是你的生产制造能力、供应链管理水平、产品质量,以及你对市场需求的理解。
小米接下来的新车YU7马上要来了,如果产能问题还解决不了,那真的会很被动。
而问界虽然暂时领先,也得时刻警惕着像零跑这样的对手,用价格优势来抢夺市场。
这场竞赛越来越好看了,它已经不是看谁跑得快,而是看谁走得稳,谁犯的错误更少。
而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这种充分的竞争是天大的好事,因为它会逼着所有厂家拿出更好、更实惠的产品来,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自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