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事儿,一下子就刷爆了各大平台的热搜,又把小米 SU7 推到风口浪尖。小米汽车把11万多台 SU7 标准版召回了,光是数字就让人瞪大眼。大家开始讨论,这到底是小米主动想负责任,还是被监管给逼得没办法?
我想问,啥时候,买车成了买“实验品”?有没有人认认真真想过,我们为啥买车?只图个代步,还是买个安心?以前买车多半是考虑发动机、变速箱,现在大家琢磨的是辅助驾驶,啥 L2、高速领航,还自动泊车。科技进步没错,但安全不能拿来试水。如果我的车被召回了,这到底是厂家的进步,还是他们最开始就干了半吊子的活?
这次的主要问题出在辅助驾驶功能。公告说,在极端场景识别和预警可能做得不够好,司机没及时干预,可能就真撞了。想想也后怕,咱不想做小白鼠,也不想成“大数据里”那撞一次才能改进代码的那个数据点。
我好奇,辅助驾驶做不到百分百靠谱这事厂家心里没点数吗?为什么要等到国家市场监督总局发公告,才来召回?能不能早点坦诚点?你们写代码的、做产品的,有没有谁愿意开着有问题的车上下班?有没有测试员真的模拟过最极端路况?要是没有,那你们这“安全第一”口号喊出来就是给自己听的,还不如去喊“合规第一”呢。
咱说句实在话,用户是最后才知道自己成了试验田的。小米说自己永远把用户安全放在第一位,可软件升级能完全解决问题吗?我是希望能,但心里还是咯噔一下:是不是去年那问题说修好了,今年就又整出个新 bug。这车还是车,还是个“半成品”的算法?只有 OTA 能治愈的病,是不是本来就该在你们出厂之前就治好?
有人觉得,小米这波是主动负责,给点好评呗。还有人说,这就是被监管部门一盯紧,赶紧拉出来补丁手术。究竟怎么回事?其实老百姓不太在乎厂家的 PR 文案,也不特别懂什么政策编号,最在意的还是开出去能不能放心、万一有事厂家是不是能扛得起。
你仔细看,人家小米这次没换任何零件,就是推个OTA系统升级,大规模“召回”。这到底是召回,还是升级?不少网友觉得,既然是软件修复,还不如号称是一次特别的远程维护。厂家这么做,究竟是想规避责任,还是本来合规就得这么走一套流程?其实这从根上说,是法规逼着企业不能偷懒,监管部门越来越懂科技、越来越明白智能车不能只管开,得负责所有代码和惯性算法背后的黑盒子。
但大家关心的不是流程,是结果。你修好了没?以后还会不会隔三岔五来个新 bug?能不能出厂前就把事都做踏实了?更让人琢磨的是,今天不光小米召回了,斯巴鲁和丰田也同天发布了召回,但就唯独小米上了热搜。到底为什么?是小米更“红”,还是用户更“鸡贼”?
说到底,这种关注就是来源于“信任危机”。你想啊,小米 SU7刚上市时那热度,谁不记得排队抢购的场面?但热度过去,用户冷静下来,真正关心的还是质量和可靠性。车不是手机,不能随时修、随时升级;出厂一次打不开,OTA发一块补丁就能用。车出毛病,代价远比手机高得多,补丁错了容易出事,人命关天。
所以小米选择「召回而不是普通OTA升级」,看起来很有担当,方方面面都管理、备案按国家要求来,给足了安全感。但你说,这到底是自觉,还是被动?我觉得这就是社会和法规逼着企业得这么干。大家都在盯着,谁都没法任性。
但反过头来,问题就来了,消费者的宽容度到哪而止?企业的责任到底在哪儿开始?你像小米这样风头正劲的品牌,哪怕只是“OTA召回”,都得被放大镜下看。你要是丰田、斯巴鲁,大家也许都觉得习以为常。但小米是新军头,是国产科技的标杆,你稍有差池,天下人群起而攻之,批评的声音比赞美声永远大。
说实话,我觉得现在大品牌被放大了也未必是坏事。谁让你红了呢?红就得多担待点,用户不光是你产品的买家,也是你企业的“监督员”。这也是咱们国产车要想走向世界该习惯的一关。全世界的高端品牌都得做的严严实实,人家丰田召回几百万车,没人太惊讶。大家该骂你骂你,该买还是买。但小米一出事,你啥都得交代清楚,哪怕是个远程补丁,都得明明白白说原因、流程、后果。
我还想问下一步,咱们行业会越来越规范吗?你看相关法规越来越细了,什么《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开始征集意见,监管部门也不止盯着油箱和制动气囊,连辅助驾驶、自动泊车都盯得死死的,这说明智能车时代,大家对安全的定义变了。
过去只要能刹住,能转向就是合格。现在你得能识别横着冲过马路的电动车,得能在夜天和雨天“懂事”点,系统稳定、升级及时、用户体验不能出岔子。这是新一时代的造车要求,也是行业的新规则。
所以,小米这次算是主动负责吗?我觉得既有自觉,也有无奈。大家的关心让企业不得不变得负责,法规的压力让厂商不能掺糊,也不能偷懒。OTA升级能解决问题,没毛病;但背后,是一套越来越严格的监管和准入。只要出了安全隐患,不管你是软件升级还是硬件维护,都不能轻描淡写地糊弄过去。
这次小米召回,能不能算企业良心?你要让我说,企业就得有点责任感,既然出问题就要扛得起修复的压力。消费者也不能太随便原谅,至少得盯着出厂质量和安全。别觉得“品牌大”、“人气高”就能混过关;召回应当是最后一道屏障,而不是PR文案上的美谈。
在智能车越来越普及的时代,每一次召回其实都在逼着厂商、监管、用户一块成长。要把安全真正做成底线,不仅靠法规,更靠企业自觉,用户也不能全都交给“升级包”来托底。等到将来,大家坐上更高级的智能车时,能不能信任方向盘上的“算法”跟驾驶证一样可靠?只能一步步看,但这路还长。
有问题,踩刹车,有责任,召回维修,这是底线。别拿消费者做实验,别用OTA当万能药,安全是车企的第一义务,也是整个行业必须好好面对的新挑战。用大白话说,能不能把车做好、对得起老百姓的钱和信任,这不是靠PR和流程,而是靠真心和担当。
这事儿里,小米到底是主动还是被动?工厂员、消费者、监管部门,都得有自己的答案。可最终编程的,是人;造车的,也是人。人心里头惦着安全和责任,行业才靠谱,品牌才有底气。以后别再让“召回”成为热搜的大新闻,让它只在企业管理里做个常规动作最好。谁都不希望,开车也跟软件升级一样,永远修不完、永远不踏实。
安全,还是安全,别丢了底线。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