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界有个奇怪的现象:在全球卖得火热的品牌,到了中国却水土不服。现代汽车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它在2024年上半年全球狂销361万辆,排名世界第三;但同一时期在中国市场的北京现代,销量却只有惨淡的12万多辆。这个曾经年销百万的巨头,如今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问题的核心很明确:销量一跌再跌,北京现代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从巅峰到低谷,韩系巨头经历了什么?
把时钟拨回八年前,北京现代堪称合资阵营的明星。2016年,它以114万辆的年销量创下历史高峰,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伊兰特、索纳塔的身影。当时谁也没想到,这竟是下坡路的起点。此后销量连年滑坡:2019年跌破70万辆,2023年仅剩25.7万辆。到了2024年,全年销量竟萎缩到15.4万辆。今年第一季度,这个数字进一步跌至2.9万辆,昔日荣光仿佛消散殆尽。
转型路上踩过的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北京现代的困境,根源在于错失了新能源转型的关键窗口。早在2016年,它就高调发布"新能源NEW计划",宣布要在2020年前推出9款新能源车。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2024年,人们惊讶地发现,北京现代官网竟停售了所有新能源车型,展厅里只剩燃油车苦撑。期间推出的伊兰特EV、菲斯塔纯电动等车型,最终黯然退场。
更严峻的是产能收缩。曾经拥有五大生产基地的北京现代,近年接连关闭工厂:北京第一工厂转售理想汽车,重庆工厂以16.2亿元易主,沧州工厂停产。如今只剩北京第三工厂维持运转,但产能利用率还不到四成。这些变动背后,是投资方现代汽车的策略调整——2023年其CEO明确表示将收缩在华投资,车型从13款精简至8款。
绝地求生的三板斧
当所有人以为韩系车要放弃中国市场时,北京现代却在2025年4月甩出一套组合拳。在上海战略沟通会上,它正式发布"在中国为中国向全球"计划,核心直指三个本土化:
组织本土化:成立专门的中国战略事业部,决策更贴近市场
技术本土化:牵手宁德时代、博泰等国内头部企业,联合开发符合中国需求的电动技术
产品本土化:宣布未来四年每年推出2-3款新能源车,覆盖纯电、混动、增程全路线
尤为关键的是资金支持。2024年底,北汽与现代共同注资10.9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9亿元),为转型输血。这笔钱将用于新技术研发和生产线改造,股东公告里明确写着:"通过股东新能源技术加持,快速实现转型"。
价格亲民背后的诚意
战略发布仅两个月,北京现代就用行动证明决心。多款主力车型推出"焕新一口价":索纳塔直降3万至11.98万元,途胜L降价4万到12.98万元,MPV库斯途更是优惠4.2万元。这波操作精准瞄准家庭用户——用合资品质配上国产车价格,凸显求生欲。
品质升级进行时
针对此前用户反馈的问题,北京现代近期主动发起两次召回。最近一次在2025年4月,对352辆新车更换高压燃油系统部件。更早的2024年12月,则召回超过55万辆老款车型升级制动系统。这种主动担责的态度,显露出对品牌口碑的重塑决心。
黎明前的黑暗还是新曙光?
站在2025年回望,北京现代的转型阵痛期仍未结束。但几个信号值得关注:国际车企中,它是首个提出"在中国研发反哺全球"战略的品牌;合资阵营里,它率先与宁德时代等本土供应链深度绑定;产品线上,首款纯电平台SUV ELEXIE已全球首秀,吹响反攻号角。
业内专家指出,中国车市正经历残酷洗牌,没有企业能靠吃老本存活。北京现代的自我革新虽显迟来,但本土化战略直击要害——正如其高管所言:"要打造更符合中国消费者的用车要求"。当下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0%的市场环境,反而给后来者留下差异化竞争的空间。
结语:22年前,北京现代作为中国入世后首个合资车企惊艳登场;22年后,它正进行创业以来最彻底的变革。当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把研发、供应链、决策权深度植入中国市场,这场破釜沉舟的转型或许将证明:真正的强者,永远敢于在低谷时重绘赛道。
全部评论 (0)